他看著趙靈妃,笑道:
“老朽想到了以前遇到的一個小道友,這位小友的話,或許比老夫的話更能讓趙姑娘理解,也更能說服姑娘。”
趙靈妃面色清冷,不語。
陶淵然微笑。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陶淵然微微停頓了下,和藹問道:
“趙姑娘,‘做些什麼’,盡力有為,難道真的比‘什麼也不做’,比袖手旁觀的無為要好嗎?”
“儒生們,尚賢,推崇道德仁義,制定禮法,‘有為’等越多,鑄就的大錯就越多!”
趙靈妃凝眉,認真思索,一時之間沒有回答。
此刻的亭外空地上,落針可聞,大多數府生面露若有所思之色。
只是這時,陶淵然又開口了。
老者面露些許追憶之色,“那位小道友還說……”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故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不遠處,自從陶淵然開口後,就一直目光平靜的趙戎,兩手抄進袖子裡,輕輕頷首。
眼下陶淵然的這些話,其實只需要理解其中最重要的一句即可。
其他的話大多是對這個道理的論述。
即‘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這是總領的話語,意思是:
天下人都知道了美的標準是什麼,那麼相反的醜的標準,也同時被確定下來了;
天下人都知道了善的定義是什麼,那麼相反的惡的定義,也一樣被確定下來了。
表面上看,似乎沒有什麼不對的。
美惡好壞,被確定下來了,挺好的,這不是進步嗎。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趙戎喜歡看雜書,尤其是正史野史。
這段日子裡在書院的學館與書樓,一邊上課、教書,一邊讀史,讀了個夠。
只是在深夜讀史時,他經常會掩卷,盯著橘黃的燈火不語。
北屋的窗扉關著,沒有秋風,但是卻不寒而慄。
‘好人’,‘壞人’這一類的分類是極端危險的。
儒家聖人推崇善美,儒生們制定弘揚善美的禮教。
可是當天下人都知道什麼是善美的時候,善美就成了一種可以被利用的資本。
到這時,表面的善美往往是一種偽裝或者說表演,而偽裝者因此獲得了為所欲為的權力。
於是,作為儒家的道德標準,本該弘善美的禮教,便成了……吃人的禮教。
成了無數人晉升的階梯,與殺人的工具。
這也是陶淵然想要表達的意思。
所以‘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不頒法令‘……不推崇仁義道德禮。
如此才能‘使民不爭’,‘使民不盜’,‘使民不亂’……使民自化,自正,自富,自樸。
不做‘有為’之事,‘無為’治國。
於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