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是在這裡修建部落,不如說是在打造一座山中城池,太虛之城!
但因為現在連村落都沒普及,直接就上城池,恐怕搞不定,同時也沒有那麼多的人力物力來支撐。
所以在蘇陽的計劃中分成了兩步走,先修建出簡陋的小城,以後在慢慢加強。
比如現在打算修的圍牆是用石灰堆砌亂石頭,而以後可能會用整塊的大石料,長三尺寬高各一尺的條石,這麼一塊石頭就有百多斤重,一般用於基建,或是修堤壩、水庫。
用這種條石,根本無需什麼石灰水泥,堆砌起來誰能推得動?並且按照原始人的勞力,可以把石料大上一倍。
如果都用條石修建,絕對有魔戒中那般恢宏氣勢,幾十米高的城牆,完全不是事兒。
這是基於有了青銅器可以人工開採石料。
另外也可以換一種方法,燒青磚、紅磚、耐火磚、又或是煤矸石磚等等,用磚頭來修城牆,但是看起來就沒那麼復古了,實用性倒是一樣的。
當然也可以兩種都用,部落中在鋪設青石板,每天擦得乾乾淨淨,那場面太美。
最為重要的是他背後這座墟山,雖說山上比較蕭條,但非常堅固,屹立不倒,完全可以在上面修建築,甚至是在山巔修出宮殿。
呃,宮殿貌似遠了點,但是長老殿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在墟這裡可以把長老們請上山。
太虛這座城池有了,在往外鋪路,通往各個村落,而這些村落可以為太虛城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資。
好吧,這些都還只是設想,想要達到那種程度,非一朝一夕所能做。
蘇陽忽然有些迫切想要開戰,無它,為了勞動力,贏了戰爭,意味著有勞動力來為他修建城池。
拉回思緒,現在就這麼幾百人可用,還不能全力搞建築,因為在這過程中還需要解決吃食,餓著肚子是修不出部落來的。
與箬笠談完,隨後他對這裡的人員進行了調整,主要是針對分工協作,讓工期完成得更順暢。
他比較信奉按勞分配,而不是按需分配。
以前大家都窮,合併部落相當於抱團取暖,但是後來就不同了,有熊氏強大了。中間過程中,又融合東山、陳、山丘等等小部落,但這些部落付出了地域,以及當時有熊氏需要的人口。
後來是白矛、火部落等,是為了與希夷人開戰,已經得到那邊的土地。
這些部落或多或少都有付出,包括最後被他幾乎是威脅才加入有熊氏的葵部落,這是戰略需要。
以及現在還沒加入的小河部落,是為了得到太虛,變相對有熊氏有貢獻。
但是等到太虛建立,恐怕對於以後加入的部落,就不是簡單的融合了。
簡單來說,比如九黎、三苗、甚至牛頭部落,都沒有吸納小部落融合的想法。這是身份與地位變得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