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達伊曾經說過,等與梁朝恢復商道之後,會幫著梁軍收復失地,這其中自然包括被古蘭人佔領的且末城。
可是開通商道之後,阿里達伊並沒有主動提出這事兒,陳牧想提,可他又覺得現在不太合適。
因為他有另外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不好,拿下且末城對自己也沒有多大意義。
到了西域,這地方地廣人稀,從敦煌到且末城,坐著馬車要走上兩天兩夜。這中間有驛站可以休息,但也都不是很正規,不時還有馬賊侵擾。
這也是為什麼上次陳牧到了蒲桃城之後沒去且末城的原因。
有人說,有了駐軍就應該快速把馬匪幹掉。
他們說得輕巧。
剿殺馬匪談何容易。
消除馬匪的難點不在於打仗輸贏的問題。
八百正規軍打幾十個馬匪,不可能有什麼太大的難度。
問題是人家不跟你打。
你來了,人家騎馬就跑。那幫傢伙跑到哪裡,哪裡就是家,根本沒有固定位置可尋。他們有的時候囂張到搶軍方,比如強佔驛站,守驛官兵被他們吊到旗杆上,活活吊死。
為此,陳牧制定出“官匪一家”的招安政策,招募當地馬匪,給最大的馬匪頭子軍銜。
以前的敦煌將軍也嘗試過招安,可他們都沒成功。
原因是他們之間互相不信任,每次招安,敦煌將軍都讓大馬匪頭子殺幾個刺兒頭以表誠意。
可這恰恰是馬匪頭子最忌諱的事。
一旦馬匪頭子幹掉了自己身邊的幾個刺頭兒兄弟,那自己就失去了退路,到時候任人擺佈。
陳牧的招安政策是“和平共存”。
你歸順梁朝,我按照士兵待遇給你發軍餉,發糧食,你的兄弟們依然是你的兄弟,你們在同一個編制之內。
如何證明你們的誠意呢?
很簡單,三年之內不鬧事,這就是最大的誠意。
到時候給你們發梁朝兵籍,按照退伍軍人待遇回家,如果沒有家,就在部隊裡當個老兵。這一招的靈感來自於“推恩令”。雖然形式不同,但本質上是一樣的,慢慢瓦解馬匪武裝。
還別說,這一招果然見效,多少年,多少代敦煌將軍都沒能徹底解決的問題,被陳牧輕描淡寫地解決了。
南疆大馬匪頭子馬震山親自趕往敦煌來見陳牧,希望帶領手下三百悍匪歸入朝廷。
一打聽才知道,馬震山當年也是梁軍軍官,戰敗後當了逃兵,於是混跡江湖,憑藉上六品的戰力,稱霸一方,縱橫南疆二十年。統一大大小小馬匪幫派五六個。已經成為南疆一霸。
才三百人就一霸?
可不要小瞧三百人,他們不會去攻城,他們專門背後下刀子。
三百個馬匪搶幾萬人的城,搶一次,能過好幾個月,如果搶到大票,過上一年也有可能。
看來陳牧之前低估了當地馬匪的實力。
“馬震山。我封你為神策第三師第一旅騎兵都尉,你可願意麼?”
“願意!只要讓俺脫掉這賊頭的名號,讓俺老了能回家,俺就願意。”
“你老家是哪裡?”
“長安,延壽坊。”世紀
“好,從今往後,沙州地界的驛站都歸你管,從此你的隊伍要執行神策軍紀,你能做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