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這個訊息傳回戚氏耳朵裡面的時候,她可是非常的生氣,即便不是那些低俗的流言蜚語,但是這戚家是出了名的書香門第。
過往的子孫後代哪一個不是賢良淑德,溫文儒雅,怎麼現在就出了兩個這樣的惹禍精,讓人今後怎麼說她教養孩子,戚氏怎麼能不氣。
“你們兩人簡直就是無法無天了,還有沒有把我這個孃親放在眼裡。”從來沒有這樣動怒的孃親發了狠,兩姐妹也不敢多言。
戚錦臉都紅了,委屈巴巴哭道:“孃親,都是戚寧動手打我的,我什麼都沒有做,我無辜,都是她的錯呀。”
戚寧反手又想打她被戚氏呵斥住:“寧兒你也夠了,到底有沒有當我這個孃親存在,我就站在你面前,難道要教訓這些事情都要你替我代勞嗎?我還沒有死。”
這樣發怒的戚氏,戚寧未曾見過,心裡也有些害怕,是擔心自己傷到孃的心。
“對不起孃親,我只是太生氣。”
“你再怎麼生氣也不能這樣打我呀,你看看我的臉都腫了,都怪......”
“錦兒你也給我閉嘴,要不是你出去搬弄是非,胡亂造謠來誣陷你姐姐,她又怎麼可能對你下手,這女人的名節就是命,你這樣隨意造謠,說出那種見不得人的話,就等於在抹殺她。”戚氏這一次很公平,沒有偏袒誰,就事論事。
只是這管裡家族的事情必須她來做主,對於這些戚錦犯下的錯,她也清楚是罪無可赦的。
戚錦哭得更傷心了,而戚氏心頭也氣,發狠道:“今天開始,你們兩個都禁足,好好待在自己房間閉門思過,沒有我的同意,都不能離開安國公府,否則誰敢擅自離開,我就打斷她的腿。”
這也是戚氏第一次懲罰兩姐妹,如果再任由她們繼續放肆下去,她這個孃親也就白當了。
主要這個事情鬧得是沸沸揚揚,任由這樣鬧下去最後受損的還是她們兩人,所以戚氏這一次必須要表態來做這個事情。
戚寧對於這個懲罰並無異議,今日衝到方家去大鬧一場她也承認自己有錯,所以不多辯解,而戚錦才是覺得自個最委屈的。
她被戚寧打了那麼幾巴掌,回來之後還想得到孃親的庇護,可是最後卻被責罵,還被禁足,即便是兩人都一樣,可是在她心裡依舊是難受。
戚錦跺腳:“孃親你現在是不愛我了。”說完更是氣沖沖跑了回房。
戚寧滿臉歉意:“孃親息怒,女兒這就回去閉門思過,今後不會再這般衝動,我知道你做的這些都是為了我們好,戚錦還小,你就別和她一般見識。”
“也難得你懂事,回房好好待著。”戚氏心頭難受,只能是轉身先離開。
戚寧回房,汀蘭已經為她沏茶備上了些擔心,安撫道:“小姐不必難過,夫人這一次雖然動氣,但是都為了整頓家風。”
“我並沒有責怪孃親,也沒有生氣,她早該這樣硬氣,也不會把戚錦衝成這樣,如果她再不管教,待我出嫁之後,就更沒有人能夠壓制住她。”
“這倒也是,小姐你說為何你們兩人都是同胞姐妹,為何二小姐就那麼壞,心腸也惡毒,關鍵我還覺得她愚蠢,她自己也是安國公府的人,卻不知如果真是把自己的府上給抹黑了,今後對自個也是不好的呀。”
汀蘭也是就事論事,這次的那些閒言碎語雖然是在說戚寧頭上,但是她頂著一個戚家二小姐的身份,就以為自己可以獨善其身了嗎?
戚寧都忍不住誇她:“連你都能看得透徹想得明白的人,而她卻愚蠢被人利用,你說的對,所以才讓我這般生氣。”
戚寧的在想她們兩姐妹是不是前世的冤家,所以今生才會在一起相互折磨,上一世兩人的關係就很僵硬,結果這一世反倒是變本加厲了。
也無法,該說的該做的她這個長姐也算是仁至義盡,她若是非要自甘墮落,戚寧也沒辦法。
“小姐也彆氣了,這段時間就當好好休息,到時候夫人自然會讓你出去。”
“我倒不是生氣,對我而言能否出門並不重要,只要孃親能夠把她給管好,我這裡並無怨言。”
“我也知道小姐不拘小節,反正會有我陪著你,小姐也不會無聊。”
戚寧嫣然一笑點頭,其實心裡還有些擔心李曄那廝,不知道他那傷勢如何,當初看到他手臂出了不少的血,傷口應該是很深。
原本她還想要把人約見出來,結果現在被禁足,她也不知道如何去見李曄。
傍晚十分,戚寧早就用過晚膳,她坐在門口階梯,雙手托腮看著開始夕陽西下,心中萬般惆悵,總覺得心頭有些失落。
然而當戚寧回頭,卻發現窗臺外面站著一個嬉皮笑臉的人,正對著他做了一個鬼臉,最後還說了句:“寧兒,我見你一直心神不定,我還擔心著你是不是在想我。”
戚寧白他一眼回屋,“我幹嘛要想你,我是吃多了撐著沒事幹麼。”
“那我還真希望你沒事幹,這樣一來不就可以抽空來想我。”李曄是厚著臉皮跟上去,見到她生氣這副樣子都讓人賞心悅目。
戚寧懶得搭理他,但是卻在他進門之後趕緊關上門,然後又去關上窗戶,生怕有人見到這廝在這裡。
“你為何又來了,如今外面流言蜚語四起,你倒是還有膽子來。”
“寧兒怕是忘記了,我的名聲早就壞了,我才不管什麼流言蜚語,我只要看到心上人就夠了。”
“你還真是油嘴滑舌,簡直就是一個登徒浪子行為,誰有是你心上人了。”戚寧言辭雖說犀利,但是語氣卻不同往日的強硬,更多的是像和他說笑。
李曄拿出懷裡的一隻金鐲子,放在她手中:“我這個登徒浪子來找你可是有原由的,今日看到這金鐲子,覺得眼前一亮,就好似當初寧兒你出現在我面前一般,所以我就買下了,這不就送過來,物歸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