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各具優劣勢,人工天體型的距離可以自選,可以充分利用恆星能,缺點則是為了防止恆星活動防護層建設要求更高,製造成本偏高,在恆星活動高發段可能需要呼叫一定數量的貨船作為動力組,另外農業中消耗最大的水資源補充成本也稍高。
小行星改造的優勢是建設成本低,基礎材料容易就地取材;如果小行星有足夠的自重,引力模擬成本幾乎可以忽略;水(冰核)很容易直接在小行星帶中找到;缺陷則是小行星帶的位置光照強度偏低,單位面積生產效率會有點低。
一群股東找來幾個有相關知識的技師討論了幾個小時,最後確認出個變異方案,去小行星帶拖個石頭回來,在海默星光環帶外圍建設農業基地。
這個建設方案的好處是光環帶多的是水,也更方便和D21本部間的物資調動;擁有相較MR251小行星帶更近的恆星距離,加上海默星的重力拉扯效應會讓“石頭”自產少許地熱,免費能源不比人造天體式少太多。最重要的是,便於D21本部對其提供武力保護。
至於缺點,則是為了能移動,必然不能選太大的石頭,石頭大到一定程度後就不能單純的透過增加貨運船進行拖運了,雖然沒有當初對E7蟲子作戰時的時間要求,以現有的運輸能力,最多也就能弄個直徑十二到十五公里的,換算成擴建化改造後的產能,大約是一百萬人的全型別農產品產出。
這個規模在現代農產品基地中不算大,很可能也無法滿足D21進一步發展後的需求,不過有需要再造就是了。先弄個小的,建造壓力會小點,等D21能量棒產業鏈動起來很快就能造完,用來開啟銷路的同時做一點戰略儲備囤積勉強也夠了。
定下農業基地建設策略,潘文被卡瑞達拖到鋼殼港中屬於他的房間裡鬼混了一晚。
雖說是股東專屬房,但現在還很簡陋,只是比普通居民房多了兩層,同時連線兩層住宅平面而已(兩個住宅平面間有維護通道和運輸管線等)。根據卡瑞達的說法,這些三層小宅等鋼殼港擴大到一定規模後會轉給各部門管理人員,股東們則會移居到特製的船塢型通道邊。說白了船塢通道就是高速艦、艇的跑路通道,“領導先走”可是流傳了很多年的習俗,幾乎所有的人工港都有類似設定。
卡瑞達為了照顧潘文缺乏的安全感,跑來這個沒有人住過的套房中住,期間還刻意透露他是唯一一個跟她有“那啥”關係的男人,倒是把潘文唬的不輕。
卡瑞達在潘文眼裡是很聰明的人,也很會爭取利益,現在說出這種話不論真假,也體現了他越來越高的可利用價值。他並不把“利用價值”看成貶義詞,“沒有利用價值”才是,在這種關係不發生變化的情況下,他倒是不需要總擔心卡瑞達拉著小股東們背後捅刀子了。
卡瑞達有此表態,潘文也不能不做回應,兩人窸窸窣窣聊了幾個小時,陸陸續續的他也將自己對D21在之後亂局中的定位說出來,希望建設方向能往那邊靠近。
“您的心太大了,恕人家直說,今年再不分紅,他們可能就要分家產了。”
潘文點頭:“我明白你的難處,財政按你的打算去做就可以了,前面的事情我會和賽格伊斯其他兄弟姐妹們多爭取一些時間,但是留給我們的時間不會太多了。”
“真希望事情不會向你說的方向發展。”嘴裡這麼說,卡瑞達心裡卻早就信了,MR241的局面已經脫離了當初星際公約的初衷,爆發更大的矛盾是遲早的事。
潘文拍拍卡瑞達的肩膀沒再說話,也覺得她的擔子有點重,不知道為啥所謂的啥啥啥子爵不給她提供更多的助力。不過兩人之間不是情侶或戀人,啥啥啥子爵還是賽格伊斯大聯盟的人,抱著“渾水還是少參合點好”的想法他也從來不詢問卡瑞達關於家族的事。
第二天潘文沒有立即離開,又跟大夥開了個會。
這個會議的主題則是技術下放與支援,簡單的說就是在完成資料整理後,為所有在D21建設船廠的大佬們儘可能提供技術支援,以提高D21的造艦質量。
對船廠技術支援的提議反而很快就透過了,因為船廠和別的東西不同,大中艦船的製造裝置是拖不走的,如果投資人不安本地規矩來,反正湯壞在鍋裡。為了早些獲得價效比更高的艦船,少許的技術外流風險是必須要承擔的,而且這些技術也沒花自己一分錢來開發。
技術支援是賽格伊斯也在做的,之所以輪到潘文來提議,主要還是技術資料來源於他,沒有急迫需求前,大夥也不好自作主張。
會後潘文還去看了看D21的自主研發成果——精華反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