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程龍的文戲確實很一般,要是對電影理解錯誤的話,拍出來的效果一定不會好。
所以他不得不一直囑咐程龍,別看到幾場精彩的打戲,就把這部電影當功夫片或者武俠片了,《花木蘭》充其量只能說是有功夫元素的一部電影,但這部電影更側重的是奇幻、魔幻風格的。
電影的主線也是圍繞著掌握著“氣”的花木蘭與掌握巫術的草原女巫之間的正義與邪惡的對抗。
是的,最終《花木蘭》電影的主線還是採用了“氣”這個設定,畢竟《花木蘭》是面向全球市場的電影,而對外國人來說,華夏的一切神秘色彩大多都離不開“氣”這個玄之又玄的東西。
在外國人的想法裡,華夏神秘的“氣”大概就類似於歐美文化裡的魔法,掌握了“氣”就能掌握類似“魔法”一樣的超凡力量。
這個理解在國外還是蠻統一的,所以吳淵也不得不採用這套理論,畢竟這是為數不多在國際上都有“共識”的華夏神秘力量了.
至於敵對方的草原女巫,自然就簡單粗暴的套用巫術了,畢竟女巫這玩意對西方人來說是很熟悉的,對迪士尼公主片來說就更熟悉了,十個西方童話故事裡有八個的大反派都是惡毒女巫,這可太熟了
從始至終,吳淵都沒有說過《花木蘭》是一部古裝武俠片,他對這部電影的定位一直都是迪士尼公主片,只不過是一位特別的公主,是一位誰說女子不如男的公主。
而且他很冷靜的知道,哪怕經過他的要求,找了三位華夏編劇一起進行劇本的編寫,但最終拍出來的成片,大機率也不會在華夏有多受歡迎的,可能對大部分華夏觀眾來說,這部電影也就是一部看起來有些變扭和奇怪的華夏背景電影。
沒辦法,文化差異上的問題真的是很難搞的,想要同時讓國內觀眾滿意,又讓歐美觀眾看得懂的一部華夏古代背景電影,理論上是不可能存在的
除非真的到了哪一天,全世界都說普通話,都讀孔夫子,才有可能做到這一步.
就像在吳淵版本的《花木蘭》中,鞏利依舊還是演了一位類似於薩滿祭司的女巫,哪怕她的服裝打扮和原版完全不一樣,偏向於南北朝時期的遊牧民族風格,但她用的“巫術”依舊很歐洲。
在劇本中更是有一場和花木蘭的“魔法大戰”,花木蘭將會舉著家傳寶劍,利用傳說中只有擁有足夠勇氣和正義才能催發出來的“氣”,打敗這位女巫。
光這一段劇情,外國人看起來只會覺得很神秘有意思,華夏人看了絕對會吐槽感拉滿,這是註定了的事情,是吳淵也沒辦法做到兩全其美的事情。
巧合的是,今天就正好要拍這場戲。
這是一個大場面,光是現場扮演雙方士兵的群演就有五百多號人,再加上一百多匹馬,利用特別的拍攝手法,已經能拍出千軍萬馬的感覺了。
而在戰場中央,還有一處被搭建起來的瞭望塔,作為這場決鬥的場地,鞏利扮演的女巫將會和劉一菲扮演的花木蘭,在這座瞭望塔上下左右各種對決,從遠攻到近身肉搏,再到最終被花木蘭一劍致命。
總而言之,這是這部電影中最關鍵的一個大場面,而且也是之後將會需要做最多特效鏡頭的一場戲。
也是因此,程龍才專門來到了現場,準備觀摩這場戲的拍攝。
“鞏利已經準備好了吧?”吳淵拿起對講機問了問,等待了三分鐘後,就語氣嚴肅的說道:“準備開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