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你不需要在晚上敲製片人酒店的門,或者坐在紅沙發上,不是麼?”
“你還有心情開玩笑?”吳淵橫了他一眼,有些無奈。
“怎麼了,我的心情很美好啊~”約萬笑了笑,“我們這一路走來,四個城市的路演效果不都很棒嗎,《李小龍》備受當地影迷的認可。”
“現在網際網路上到處都是我們這部電影的訊息,有非常多影迷都在期待《李小龍》上映呢!”
還是那句話,目前《李小龍》走的是小規模試映的路線,先進行一次北美巡演,然後再在北美100多家藝術影院上映,最後才會大規模公映。
所以,雖然現在網路上已經到處都是《李小龍》的訊息了,成百上千看了路演的影評人、資深影迷們都在網路上討論這部電影,引發了不小的關注,但大部分影迷卻都是隻聞其名,不見其物的。
這也算是一種飢餓營銷吧。
先把電影的口碑和名氣炒起來,然後攜著這口碑和人氣去公關奧斯卡,然後在拿獎後再用“奧斯卡”的名頭大規模上映。
這樣就算《李小龍》可能算不上經典之作,但大規模上映時,影迷們也不會對這部電影有什麼負面評價。
哪怕可能有些人看完後覺得電影確實一般,沒有想象中那麼好,他們也只會首先懷疑是不是自己沒看懂電影的深意,是不是看漏了什麼內涵情節,是不是有什麼地方沒看懂。
而不會去質疑是不是電影真的不好。
因為這部電影影評人都說好,“資深影迷”也說好,奧斯卡也給了獎項認證,不可能是一部不好的電影!
然後反過來這部電影的名氣和口碑,又會成就了奧斯卡,讓奧斯卡的“含金量”更加高了幾分。
這就是美國奧斯卡金像獎的核心運作原理。
不可否認奧斯卡確實給很多經典、優秀的電影頒發了最佳電影獎,這些電影也配得上這個獎項,但這不代表每年都會有一部很優秀的電影能傲視群雄,大多數時候還是需要矮個子裡挑高個。
而今年《李小龍》就是正在造勢的那個被迪士尼挑出來的高個。
不過,最終能不能成為奧斯卡認證的高個,還有待商榷。
“約萬,《寄生蟲》那邊怎麼樣了。”吳淵嘆了口氣,說道:“說實在的,如果輸給《寄生蟲》,我也是服氣的。”
“這部電影確實拍得挺好的,任何一個敢於對自己國家社會做批判、警世的導演,都值得尊重。”
在約萬這個外國人面前,吳淵自然不好說的太直接,說《寄生蟲》刻意迎合歐美人,拍歐美人想看的亞洲電影。
但他確實對這個對手是很重視的。
目前《寄生蟲》已經獲得了韓國電影評論家協會獎、韓國青龍電影獎、戛納國際電影節、紐約影評人協會獎、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亞特蘭大影評人協會獎等一眾大獎了,都是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都拿到手了。
與之相比,《李小龍》因為上映時間是12月,上述這些獎項都無緣競爭,確實看著是一副不如別人的樣子。
要說擔心,吳淵還是有不少的。
“哈哈哈。”這時,約萬卻是輕鬆的說道:“Daniel,相信迪士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