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太君在國內掀起一片風雲,一部《金陵!金陵!》直接讓他本來還算是很好的口碑和大眾印象,直線跌入谷底。
賣慘,訴苦,痛哭,陸太君第一時間就掏出了他的三板斧,不過收效似乎並沒有多大。
網友們該罵的還是罵,甚至罵聲不但沒小,反而在看到陸玔痛哭後,他不但有了“漢奸”的名頭,還多了個“懦夫”的標籤。
對於這種咎由自取的事情,吳淵的內心毫無波動,甚至有些想笑。
沒有那金剛鑽,就別攬這瓷器活。
他大概能理解陸玔的想法,陸玔想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一個被群體意識下裹挾的日本普通人在這種大時代下的內心掙扎。
但他能拍得好嗎?
或者說,站在華夏人的角度,用得著去理解和體量那場大屠殺中“無辜”的日本兵嗎?
他們真的無辜嗎?
陸玔是怎麼敢站在華夏人的角度,去為那群參與了這場屠殺的敵人找“人性之美”的啊?
除了有病,吳淵找不到任何其他能形容陸玔的詞語。
像他這種無差別聖母,被罵純屬活該,甚至吳淵還樂意在一旁拍手叫好。
“別提那腦殘了,敗興。”他冷笑著打住了劉一菲的話,摸著下巴尋思道:“說起來,自從《集結號》成功之後,這兩年內地電影的現代戰爭片題材也復甦了啊。”
華夏的現代戰爭電影,可以說是新華夏成立後,最早發展成熟的一個題材了。
當年各大製片廠,出品製作了一大堆關於抗日、解放、援朝題材的電影,像《鐵道游擊隊》《百團大戰》《地道戰》等電影,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不過到八十年代之後,華夏的現代戰爭片就立馬銳減了,這個題材迅速冷卻,不再是熱門題材,到了90年代之後,更是幾乎消失在了大眾視野內。
直到《集結號》的出現,才再次將現代戰爭題材,重新拉回了觀眾視線。
只是《金陵!金陵!》這顆老鼠屎,差點就壞了剛復甦的華夏戰爭題材這鍋粥。
“茜茜,你說我下一部華語片,來一部戰爭題材的電影怎麼樣?”吳淵若有所思的說道:“我還沒拍過戰爭片呢。”
“現代戰爭題材,可以說是每個男人的浪漫了。”
“啊?”劉一菲皺了皺鼻子:“男人戲啊,那豈不是沒有女演員發揮的空間了。”
“也不一定。”吳淵嘻嘻一笑:“難道戰爭片就不能有巾幗不讓鬚眉的女戰士了嗎?”
“你這思想可不正確哦,新華夏的建立,也是無數拋頭顱灑熱血的女性英烈努力下的結果。”
“我要拍戰爭片的話,也一定會有優秀的女戰士的,不會全是男人。”
“不過,也就是這麼一說。”
吳淵聳了聳肩:“好的戰爭片很難拍的,而且場面又宏大,我不一定能把握的住。”
主要是,好的華語戰爭片也真的很少,《長津湖》算一部,吳淵也只能想起這一部。
馮小剛的《1942》確實挺不錯的,但這部電影並不能算是純粹的戰爭片,更多還是描述那個時代人民的掙扎。
吳淵想要拍的是純粹的戰爭大片,比如《集結號》《血站鋼鋸嶺》《拯救大兵瑞恩》這種。
只是像這種純粹的戰爭大片,國內的精品真的很少。
本來隨意升起的念頭,在轉了一圈,發現只能找到《長津湖》,其他不管是《懸崖之上》還是《金陵十三釵》等電影,都或多或少的有缺陷。
《八百》這種屁股同樣有點歪的電影就更不用說了。
難不成要自己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