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月,公孫瓚什麼也沒幹,一直在路上奔波。
一開始,他剛接到詔書時還是十分興奮的,朝廷居然選他去兩州平叛,他苦等的建功立業的機會終於來了。
黃巾起義時,他並沒有得到什麼像樣的功勞,就連守涿縣那也是劉備的功勞。靠著掃蕩了涿郡的黃巾。
他勉勉強強地做到了一個北平太守,連個爵位都沒有。而身為後輩的張皓居然青雲直上,拜將封爵,比他已經高出了幾級,
這讓公孫瓚又嫉有恨,趁著這次去涼州平叛的機會,他打算大顯身手,立下大功好真正的出人頭地。
可是沒想到,他都快到長安了,又來了一紙詔書,將他調回幽州作戰。
原來是張舉、張純那兩個混蛋造反了,朝廷暫時無力出兵,只好讓自己再返回幽州。沒辦法,既然是朝廷命令,公孫瓚只好遵從。
幾個月時間的來回奔波,不僅浪費了大好的時間,而且沒有取得一點成果。公孫瓚積攢了一路的怒火,已經快要到達爆發的頂點了。
由於整個幽州的實力空虛,加之有三萬烏桓騎兵幫助,張舉、張純叛亂之後,實力迅速擴大。
先是漁陽郡全郡失陷,接著又是北平郡。平州因為讓給了丘力居,所以叛軍沒有過山海關,進入昌黎郡境內。
原本的遼西郡被拆分後,新設的北平郡以肥如縣作為住所。張舉自稱“天子”,攻佔北平郡後,也將肥如選擇作為自己的“都城”,聚眾十餘萬。
原本他們想繼續向廣陽郡、涿郡擴張,然後南下冀州。結果中郎將孟益率領漢軍,趕到了薊縣,成功擋住了他們想要南下的意願。
只不過孟益率領的漢軍多為步兵,使得他雖然堅守住了薊縣,使得叛軍有所顧忌,不敢放任不管直接南下,但是那些烏桓騎兵卻是來去如風,肆無忌憚。
三萬騎兵分散開來,繞過薊縣,不斷劫掠其他防守薄弱的城池鄉里。面對這一切,孟益毫無對策,只能為百姓默默祈禱,聽天由命。
公孫瓚剛剛踏入幽州境內,結果就碰到了一小股烏桓騎兵正在劫掠,約有三百騎。不斷有百姓在逃跑的過程中,被他們追上殺死。
這一幕,使得他心中怒火頓時被引爆了。 “給我殺光這些畜牲!”
公孫瓚大吼一聲,瞬間衝了出去,他身後的騎兵也是立刻跟上。
主將的情緒是會感染他麾下將士的。這些天公孫瓚都是憋著一股氣,整個人暴躁無比。這使得他手下的人心中也滿是憤恨,情緒十分的激動。
那三百烏桓騎兵自然也是發現了公孫瓚率領的漢騎,自知寡不敵眾,當即逃跑。不過很快他們都被追上了。
公孫瓚手下的三千騎兵雖然也是烏桓人,但這些人都是他在遼東屬國,與烏桓部落征戰的幾年裡,因為敬佩他的勇武,紛紛主動跑來效忠他的。
這也是各為其主。這三千烏桓義從在後面射殺同族人時,一點也沒手軟。其中圍在公孫瓚身邊的數十個護衛,騎射的本事尤為精湛,箭無虛發,鬆開弓弦必會有一人落馬而死。
由於這些護衛與公孫瓚一樣都是身騎白馬,於是在公孫瓚先後任職的地方,人們便起了個稱號,特稱他們為白馬義從。
沒有任何懸念,這三百烏桓騎兵,都死在了義從們的箭下。
雖然他們也曾在馬上回頭反擊,但是隻射傷了幾個倒黴的義從,沒有殺死一人。畢竟這回頭射箭的技巧也不是誰都還沒學的會的。
就這樣,公孫瓚在趕往薊縣的路上,遇到了好幾波小股的烏桓騎兵,都被他輕鬆解決。
而同時,入侵幽州的烏桓酋長們都知道了漢騎出現的訊息,於是紛紛召回了在外掃蕩的騎兵,重新集結了大軍。
……
薊縣,一箇中年將軍親自出城迎接趕到的公孫瓚,他就是孟益。
在城外兩人站在一起的時候,略顯佝僂的孟益和身姿挺拔的公孫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公孫將軍,你可算來了,我等你等得好苦啊。”孟益一上來就是苦訴。
“你不知道哇,這些天烏桓騎兵每次都會帶著劫掠來的東西,從城下經過,還會往城頭上射箭,不斷地挑釁。
我帶兵出城他們就跑,我回城他們又跟著回來。我苦於沒有騎兵,無法與之交戰,受盡屈辱啊。不過既然將軍來了,那以後一切都好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