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北域草原、西域戈壁、雪域高原、玄域雪林等等本就常年寒凍的區域,更是將在這股寒潮之下,實力大損。
屆時受到損失,同樣也被寒潮驅使,本能向溫暖區域靠近的這些區域勢力,怕是更要瘋了一樣,朝著富庶溫暖的九州之地,拼命遷徙了。
“尤其是雪域高原上,那些高原蕃人。
他們本來在今年初秋的時候,就遭受了洪災影響,部民牛羊死傷無數。
而今又受雪災影響,本就艱難的日子,怕是要更加雪上加霜了。
估計高原上的蕃人部族,可能要凍死五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的人口。而那些牛羊牲畜,更是可能要凍死大半。
到時沒了牛羊,活不下去的蕃人,也只能選擇走下高原,向著附近富庶的周國河西、隴西二郡,還有同處雍州西境的西涼國找補了。
雍州之地,未來數年,甚至十數年,怕都要烽火不止了。”
陸淵這時不由想到靠近楚國,甚至可以說是與楚國接壤的雪域高原。
雪域高原面積廣闊,地方之大,不下於整個揚州,甚至可能還要更大數倍。
反正從古至今,也沒幾個人能說清雪域高原的疆域。
只不過這片雪域雖大,但其中適合人類生存的區域,卻沒有多少。
其中大部分適宜居住的區域,就集中在靠近雍州的青海高原上。
青海的是雪域高原上,最大的一片湖泊,據聞面積之大,足以抵得上數個洞庭湖,那是一等一的水草豐美之地。
不僅可以放牧牛羊,甚至可以耕種糧食。
靠著這片肥沃之土,數以百萬計的高原蕃人賴以存活。
除了青海湖外,在高原之上,還有其它大大小小數十個面積不一的湖泊,以及十數條大河,同樣養活了許多蕃人。
不過這些河流湖泊,大多分佈在高原的北面和西面,緊鄰楚國的高原東面以及南面區域,則並沒有什麼大湖大河分佈。
西川郡以及西南諸夷相鄰高原地區,雖然也有一些蕃人部落,但都是些數千、數萬人的小部落,根本不成氣候。
平日裡這些蕃人部落也只是待在高原上,偶爾帶著他們養的馬下山和西川郡以及夷人交易,基本不敢鬧事情。
也因此,已經佔據了西川郡的陸淵,倒也不用像周國那樣,擔憂遭到蕃人的入侵。
這也算是一大幸事。
不然讓他來面對蕃人,想想都要頭痛,甚至感到心季。
雖然沒有人對高原上的蕃人做過統計,但憑著雪域高原數倍於揚州的面積,還有那無數的湖泊河流。
就算高原上大片區域,都是不宜生存的土壤,但以陸淵收集到的一些資訊和歷代典籍記載推測,高原上最少也有千萬以上的蕃人。
千萬蕃人,外加數個大州的面積,這已經足以成為一個帝國的根基了。
也就是因為高原太大,同時適合聚居的湖泊河流分散太碎,使得雪域高原上的蕃人想要統一,實在太難太難,以至於近乎不可能。
不然這股力量聚集起來,所能發揮出的實力,足以令天下震驚。
但即便是無法聚集統合,以高原上的蕃人現有實力,哪怕只是本能的向周國、西涼國發起劫掠入侵,也足以讓這兩個雍州大國吃一壺了。
尤其是西涼國,雖然佔地三郡,但雍州西境之土,就如同陸淵正在征服的西南諸夷地區,靠近諸多外域,向來貧瘠。
西涼國三郡之地,根據傳聞和典籍記載,還不如西南諸夷,不僅適合開墾的土地極少,養活不了太多人口。
周邊也環繞著諸多蕃、狄、胡、羌等異族,更東面還有一個周國虎視眈眈,生存壓力極大。
因此雖然特殊的環境,造就了西涼國的武力強大,但其本身的國力其實並不強。
舉國三郡加起來,也就三四百萬人口,靠著半農半兵的政策,雖也供養出了四五十萬大軍,可終究無法久持。
“如果這場由寒潮引發的戰爭,能在兩三年內結束,也就罷了。
要是拖個五六年,甚至更久,以西涼國的國力,絕對無法支撐。
那些雪域高原的蕃人雖然力量分散,但千萬以上的蕃人聚集起來,出動數百萬大軍不在話下。而且蕃人中也有不少強者,先天宗師以上的人物,絕對超過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