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軍的頂層戰力出現缺失,底層計程車兵也開始潰逃,各處都出現了破綻,新鄭城自然也沒法再守下去了。
最終在神武四十二年五月二十三日的時候,新鄭城為楚軍攻破,城中除鄭國少量君臣,在先天宗師的掩護下,趁機突圍而出外。
其他鄭國留在城中的宗室子女,公卿貴族,大小官員,都淪落為了楚國的階下囚。
鄭國的統治核心,一下被端了個大半。
新鄭城,也成了楚國北伐以來,所攻陷的第一座霸國帝都。
嗯,先前魏國的河陰城不算。
此城雖然名義上是魏國的東都,但實際上,魏君從來都沒去過那邊,也只是掛了個名頭,被當成都城經營而已。
這與新鄭這種,一直當做一國之核心,一州之核心的大城,是有天壤之別的。
新鄭城陷落,鄭君出逃,這個標誌性事件,就成了楚國在豫州戰事的轉折點。
隨著這個訊息傳開,新鄭城周邊,一些原本還在堅守的鄭國府縣,頓時軍心動搖,人心潰散。
本楚軍收拾了新鄭殘局,開始派兵攻打附近城池後,沿途所過的城鎮,全都望風而降。
一些府縣,甚至不等楚軍到來,就自己先派遣使者,前來輸誠,提前換了楚旗。
沒費多大力氣,長廣郡剩餘的府縣,就被楚軍掌控。
然後在留了一些兵馬把守長廣郡後,水路行營繼續西進,向東夾擊高密郡,準備和陽夏行營配合,另兩路行營會師。
不過水路行營來的慢了點。
高密郡這邊的鄭軍,在聽到新鄭陷落的訊息後,便知大事不妙。
在自己後路已失的情況下,繼續待在這邊,根本就是死局。
等新鄭的楚軍趕來,面對兩路夾擊,自己絕無活路。
所以不等水路行營到來,高密郡剩下的三十餘萬鄭軍,就開始了提前撤離,向北退往平昌郡。
黃玄帶領的陽夏行營,雖然也進行了一番糾纏追擊,但鄭軍撤退的決心意志,還有行動力,也確實太強。
追了一陣之後,雖然也留了十幾萬人下來,但最終還是讓二十萬左右的鄭軍逃了回去。
這多少算是個遺憾。
好在鄭軍雖然逃走了一部分,但算上此前斬獲,還有新鄭那邊的戰果。
東征豫州以來,楚軍已經陸續斬殺、俘獲鄭軍過七十萬人,並且奪下兩郡,攻陷帝都,已經可謂戰果輝煌了。
而鄭國經此慘敗,已是元氣大傷,徹底一蹶不振了。
但這一切還不是結束。
兩路行營會合後,陸淵便下令整編,將陽夏、水路兩個行營,合併為豫州行營。
經過整合之後,兩個行營計有有戰兵一百二十萬,水師十五萬,民夫十萬,另外還有降卒三十萬,合計一百七十五萬大軍。
重整後的豫州行營,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滅亡鄭國,奪取對方控制的南豫州之地。
於是短暫休整了月餘時間,梳理了一下現有控制區域後,豫州行營便繼續向北發動進攻。
只是這個時候,鄭國這邊差不多也已經反應過來,在國都陷落的陣痛下,完成了全面動員。
此前從國都出逃的鄭君,帶著太子,丞相,大將軍等人,重新出現在了平昌郡,並宣佈在此郡的朱虛城,建立新的都城。
隨後鄭君脫離樊籠後,便開始迅速著手,整合國內剩餘地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