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楚國再怎麼抽掉,也頂多再拿出三五十萬人,用來針對梁國。
這點兵馬雖然也不算少,可對梁國這種九州第一強國來說,卻也根本不懼,甚至都無法構成威脅。
更不用說。
楚國境內,還有上千萬的移民,正需要安置,這就更是一筆龐大工程和開支了。
不解決這個,楚國真的還有餘力,在雍西、陽夏兩處戰場外,開闢一個第三戰場嗎?
得益於楚國這些年來,一直的示弱,和對外放出的假訊息。
以及這一連串的迷惑遮掩。
反正樑國君臣經過商討後,一致認為,如今的楚國,是絕無餘力在開闢第三處戰場的。
因此基於這個看法,就在今年三月,在確認了楚國在西北又開了一處戰場,並且打的火熱之後。
而魏國主力也被拖在了草原,不可能用於河南郡。
覺得自己南境、東境無憂後,梁國徹底放心了。
於是便開始從西線、以及境內地方、還有京畿中央三處,開始抽調兵馬,又聚集了一支五十萬的大軍,將之派往東線,交給了燕雲慶。
至此,梁國在東線膠東郡的兵馬,就正式達到了一百五十萬之眾,排去去年損失的十萬人後,已經超過一半了。
對於燕雲慶的支援,不可謂不大了。
而如此看重,自來也是有要求的。
梁國君臣的要求也很簡單,那就是靠著這優勢兵馬,快些擊敗陽夏郡的黃玄部,把他們趕出豫州。
至不濟,也要把楚軍重創,從膠東郡趕出去,令他們無法威脅到梁國東境安全。
並且這個速度要快,不能拖得太久,最遲今年年底,就要結束戰事。
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楚魏二國,今年年底就會退兵。
到時兩國二百萬大軍回來,梁國在西線和南線的防備壓力,將會陡然劇升。
那時為了邊界安全,他們也不得不重新調回抽調出的兵馬,散播到兩條防線上去,重新鞏固戰線。
所以梁國君臣對燕雲慶的支援,也只能到今年年底了。
今年一過,等魏楚二國調整了國策,後面朝廷能否再抽調出餘力,可就很難說了。
燕雲慶若不抓到這最後的戰機,那麼從今以後,膠東郡就註定要成為梁國永遠的痛了。
因此,按照以上記述,如今的梁國境內,東部、內陸腹地,以及京畿地區,防禦兵馬是極為空虛的。
甚至有些地方都沒有了正規軍,僅靠一些衙役民團來維持治安。
倒是南線江北這邊,梁軍還保持了足夠兵馬,約有五十萬大軍、九位先天,分佈在江夏、廣陵一線,用以防備楚國。
按照梁國君臣設想。
有如此數量的大軍,縱然楚國再抽調出三五十萬兵馬北伐,江北防線也能自行應付,做到禦敵於國門之外了。
而楚國若是再動員更多兵馬,比如百萬大軍,那靠著五十萬人也能堅守很長一陣,足夠拖到梁國作出反應,從國內再派來援軍了。
可以說,這個佈置已經很嚴密,很周到,很重視楚國了。
然而。
當楚國北伐的兵馬,換成三百六十萬戰兵,六百萬民夫,近千萬兵馬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