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深受海疆匪患之苦的梁國,也能體會楚國的難受。
所以對於楚國在無盡邊患中,不斷虛弱的言論,北邊四國,是頗為深信的。
因為他們面臨一個邊患,就深感疲憊,應支不暇了。
楚國一下面臨三個,幾乎等於面臨三個霸國圍攻,又怎麼可能好受?
梁國扛著魏趙徐三國的圍毆,被打了十幾年,最終變得民乏財困,海內虛耗,戶口大減,兵鈍甲破。
楚國就算好一點,又能好到哪去?
正是有著這種楚國和自己一樣的觀點,才有瞭如今九州盡皆疲憊的局面。
“而眼下,我是註明了,朕聽說,魏國已經盡數放棄自己佔有的兗州之土,把舉國之民,都遷入了河南、南陽二郡,重點防守朔方、關內,經營原本的周國故地了。”
陸淵繼續提起最新的一則訊息。
隨著時間過去,北邊最早發起的寒潮天災,在經過三十餘年的演變之後,已經逼近到了兗州區域。
此時兗州整個北部,都已經化為了冰天雪國。
而兗州中部,則盡數被南遷的那些草原蠻人和兗州小國之民佔據,上千萬人擠在那裡,每日都在瘋狂的向南進行遷徙衝擊。
寒潮在不斷壓縮他們的生存空間,他們一日不向南走,下一刻就會被風雪吞噬。
這已經不是風雪逼迫,而是火燒眉毛了。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魏國在遷走了所有的兗州百姓後,也沒繼續死撐著不退,而是乾脆利落的放棄了自己所有的兗州之土。
把兗州南部的土地,讓給的那些急紅了眼的南遷之人。
只是即將被寒潮吞沒,已經被遷的沒幾個人的兗北土地,可以隨手放棄。
但依舊是重要的產糧地,並且未來二三十年內,應該還能安穩的雍州東部之地,或者說朔方、關內二郡,魏國能放棄嗎?
當初此二郡,周國後方的河南、南陽二郡,就是安全的腹地,可以源源不斷的產出錢糧兵甲,以支應前線的戰爭。
有著這份底子,周國依舊是天下霸國,能稱雄於世。
而等到周國放棄了朔方、關內二郡,河南、南陽就成了前線,二郡百姓變得直面戰爭,再難以安心生產。
於是周國陷入了錢糧短缺,大面積饑荒的窘境。
國中再也難以支撐大規模的部隊,養活不了更多兵馬,最後哪怕有著梁國幫助,也迅速被魏國給消滅了。
前車之鑑,就在眼前。
“有著周國的例子在,魏國應當清楚,他們已經退無可退了。”
陸淵說到此處,語氣有著感慨:“但是來自北邊的草原蠻人,還好對付。經過了數十年的消耗,原本有數千萬人的草原蠻人,眼下已不足千萬了。
如當初的雪原蕃人一樣,死傷太多,成不了氣候。
最後不是被人吞併,就是消亡再南遷途中。
可西邊來的那些西域異族,他們可才剛剛啟動遷徙。
以西域之廣闊,這些異族最少也有三四千萬人。匯合草原蠻人以及兗州殘民之後,這些西邊的難民,人數甚至可能達到五千萬眾。
而如今之魏國,可還有四千萬人?
其東有梁國,西有異族,北邊盟友趙國,似乎也對魏國之河南郡,蠢蠢欲動。
今時之魏國,與它時之周國,何其相像?
魏國如果不想步周國後塵,那就必然需要作出取捨,放棄與梁國方面的戰場,全力保住國內。
其若是退出,趙徐二國,再難與與梁國抗衡。
我大楚消耗四國之策,也將失效。”
陸淵語氣低沉,聲音中帶著堅定:“所以,我們等了數十年,儘管時機還不算成熟,但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北伐,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