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臣一陣,最終還是昌邑君楊辰站出來,表達眾人意見:“陛下,北疆趙徐二國,近些年來雖漸漸穩固其北境,可期北境胡患,並未解除。
受寒潮驅使,北國三州三域之胡虜夷狄,無不紛紛遷移南下。
趙徐二國,近些年便是因此,不得不在北境與眾多應敵胡虜夷狄大戰。
只不過趙國採取開疆拓土,邊境北移,以獲得足夠戰略縱深,保證北境安寧的策略。
而徐國,則以錢糧招誘胡虜夷狄,將其收編為民,充實國力罷了。
但北方三州三域之胡虜夷狄,人數以億計,又豈是這兩國能夠殺戮、招誘的盡的?
現在每年春秋二季,都有百萬胡虜夷狄南下,騷擾兩國邊疆。
這兩國為了抵禦胡虜夷狄,在其北境,無不屯駐數十萬兵馬,派遣重將鎮守,方保證國內無憂。
此等情況下,這兩國縱然想南下,攻伐我梁國也,難以出全力。
不見強如魏國,數次南征周國,不也每次才動用四五十萬兵馬,五六位先天嗎?
而趙徐二國,遠不如魏國。
依臣看,以兩國如今情形,趙國南下,最多出兵五六十萬,先天五六人。
徐國南下,最多出兵三四十萬,先天三四人。
兩國合計,兵馬也不到百萬,先天不到十數。
此等實力,我梁國只需在北疆安插百萬兵馬,設定十位先天,足可無憂了。
至於楚國……”
楊辰頓了頓,眉頭稍皺,語氣嚴肅幾分道:“楚乃大敵,楚王陸淵更是深不可測。對此敵,臣以為不可主動出擊,須以防守為上。
不過雖不出兵,但對於楚國如今擴張之勢,也需全力遏止。
臣以為可以依周國例,扶持江南寧國,用其牽制楚國。
據臣所知,江南寧國,如今得了紫雲道全力資助,國中先天宗師仍有十三人之多,兵馬還有五六十萬之眾。
這等實力,比之周國還要強上一籌,唯兵馬稍遜而已。
若我大梁能資助寧國錢糧,助其招募足夠兵馬,再於江北為其聲援,屯重兵威懾楚國。
那寧人必受鼓舞,楚人也將驚懼,不得不以重兵與我對峙。
這樣其能用來統一江東之兵馬,必然大為減少。
寧國又得我資助,國力和聲勢大勝,必會拼死抵抗楚人。
如此雙管齊下,楚人想要一統江東,自然遙遙無期。
而江東不統,揚州不能歸一,有寧國這個大敵在側,楚國又怎麼敢揮兵北伐?
我大梁又有重兵屯於江北,邊境防守嚴密,楚人沒有機會,自然可以被封死在大江之南。
這樣守個百餘年,等到四極廢毀,楚國根基破滅,自然不成威脅了。”
這位昌邑君楊辰,不知是不是吸取了寧國教訓,此次針對楚國之定計,採取了極為穩重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