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這些,都是很有可能的。
作為同樣老陰逼的陸淵,不可能不防著這一手。
所以襄陽的十一萬兵馬,最少也要留下三萬,或者五萬人來,用以防備周國。
這些人一去,最後能用來應對寧國的兵馬,也就不多,僅六七萬人而已。
六七萬兵馬,再加上週青和寒華,面對寧國的十萬大軍,自然是隻能堪堪抵禦。
想指望他們大破寧國,不能說沒有希望,只能說比較渺茫。
正是考慮到這點,陸淵對於周青他們,也沒抱太大期待。
不求他們能大勝寧人,只要能守住襄陽,不但周國奪去江北之地,就可以了。
當然。
向來性格穩妥的陸淵,做事一向喜歡,多做一兩手準備。
就如藍彩兒那一路,明面上是七萬兵馬,實際背地裡還有黔中、附庸三國兩路一樣。
襄陽那邊,為了防止不測,除了周青那一部兵馬外,處於漢中郡的黃玄本部,也將作為一個兜底。
在周青擋不住寧國的時候,隨時也可以率著漢中郡的十萬禁軍,順著漢水而下,趕往襄陽支援。
有著這具分身在,襄陽戰場縱然不勝,也能保得襄陽城不失,護住楚國的江北之地。
江北、嶺南,陸淵都安排了保險在,可以說費盡心思了。
不過這些佈置,殿內眾人只是聽聽,沒發表什麼意見。
襄陽的戰事,已經決定由周青負責。
這位楚國的大將軍,從長沙國時期,就一直在坐鎮江北,待在襄陽城內,沒回過幾次巴陵。
在場眾人,除了陸淵與孫思文外,哪怕藍彩兒都與周青不怎麼熟。
因此對於陸淵的安排,除了瞭解佈局之外,自然提不了什麼建議。
而陸淵也沒想過他們提什麼建議。
所以在簡單講了講,襄陽戰場的佈局後,他就將此事略過,最後說道:“江北、嶺南三處戰場,已有人選安排。剩下便只有寧國之主,沉丘率領的主力了。
此路寧國兵馬,乃四國之軍最雄厚者,數量幾近了聯軍一半,足有四十萬眾,先天宗師更有六人之多。
兵威之浩蕩,幾乎是江南之最。
是以這路兵馬,由孤親自領軍,帶人應對。
就讓孤,讓大楚,與沉丘,與寧國,在這大江之南,決出一個勝負,決出一個揚州之主。
此戰,洞庭郡內剩下的十四萬禁軍、兩萬郡府縣兵、五萬水師,合計二十一萬兵馬,皆要參與。
另外郡內在徵發二十萬民夫,協防邊疆各處城鎮要塞,以御寧人。
孤為主帥,丞相、靈妃輔之,我等三人,便要負責應付寧國的那些先天宗師。”
陸淵看著孫思文和靈女,做出了最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