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之縱橫草原,所向無敵,胡虜皆聞而變色,乃天下名騎也。
然後在界橋之戰的時候,公孫瓚親自率領三千白馬義從,陣前衝鋒。
結果袁紹先鋒大將麴義,率領八百先登死士,持盾披甲,強弩雨發,將這支天下精騎大破之,斬首千餘級。
就此一戰,公孫瓚精銳盡失,此後勢力一蹶不振,終為袁紹所滅。
這是三國時期,最為著名的以步克騎的戰例。
再往前,還有西漢李廣陵以五千丹陽精兵,力戰匈奴八萬餘騎,雖最終免不了大敗被俘,但也創下了殺敵數萬的戰績。
至於後世,以步克騎的戰例就更多了。
甚至到了唐朝太宗時期,還有一個鐵勒部的遊牧民族,靠著騎馬步兵戰法,以騎馬機動,到了臨戰時則下馬步戰,然後以步對騎,擊敗遊牧騎兵。
最終靠著這一招,鐵勒部首領薛延陀一統漠北,成了擁兵數十萬的草原大汗。
五代十國時期,更是勐人輩出,屢屢能看到以步克騎,甚至步兵反向騎兵衝鋒,大破數萬,十數萬,乃至數十萬騎的記載。
由此可見。
一隻訓練有素的精兵,對於騎兵的威脅有多大,簡直能說是碾壓性的。
在這種精兵面前,騎兵唯一的優勢,也就是機動了。
而若是有著精銳步卒的勢力,同時還有著精銳的騎兵,那麼那些遊牧部落,唯一的機動優勢也將喪失殆盡。
面對步兵,被打敗了,就算是想逃,也逃不過那些訓練有素的騎兵。
後世諸多騎兵無敵論,都是後金入關之後,鼓吹而來的。
這裡說一點題外話。
其實後金平定草原,一統九州,所謂的八旗精銳,大多也都是騎馬步兵,靠的也是步兵取勝,並且尤為擅長火器。
咳咳……迴歸正題。
一個完善的勢力,基本都有成建制的步卒和騎軍,兩者相合,便再無缺陷。
恰巧。
北邊的周國,就正好符合了這兩點。
周國地近草原,不僅國內有諸多馬場,更能從草原上獲得大量馬匹,根本就不缺戰馬。
事實上,周國之內,便常年保持著一支十萬人以上的騎兵,皆是久經訓練的精騎,論起騎射功夫,比起那些草原牧民也不遜色。
甚至除了騎射之外,這些騎兵還更擅長近戰衝鋒,正面戰力遠比一般牧民要強。
如此精騎,再加上數量龐大的精銳戰兵,就雪原上那些飢一頓飽一頓的牧民騎兵,怎麼可能是對手?
這也是為什麼雪原蕃人,和周國打了這麼多年了,卻屢屢在戰場上吃癟,從未討過什麼便宜的原因。
因為正面步戰,你打不過周人。
用騎兵衝陣,你也衝不動對方的軍陣。
甚至騎射功夫,正面騎戰衝鋒,也打不過周國的精銳騎兵。
甚至連自己的戰馬,也比不過周國精心飼養的良駒,跑都沒人家的快。
戰場輸了,想逃都逃不過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