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楚國想保證西南如今的穩定,那就不得不像漢中郡那樣,派出一位分身坐鎮,屯駐十數萬重兵,才能有足夠威懾。
兩者的投入與付出,明顯不成正比。
所以也正是考慮到這點,故而明年那場南征之戰,陸淵倒並沒有徵調西南附庸的想法。
不過這倒也並不意味著,以後就永遠無法動用,西南那些附庸國的力量了。
等明年出兵南征,攻滅嶺南諸國之後。
楚國的兵鋒與疆土,便可由南向北,從蘇國、宋國之地,包圍整個西南地區。
到時北、東、南三面,都處在楚國的包圍之下。
西南剩下的南詔、大理二國,只要不想自取滅亡的話,向楚國投降,奉表稱臣,就成了唯一的退路。
屆時或許陸淵派遣一個使者,就能招降兩國,令他們成為楚國新的附庸。
是的,陸淵沒想過攻滅南詔、大理。
自從得知了揚州未來註定毀滅後,陸淵對於攻滅西南的想法,便徹底打消了。
與其耗時耗力,損兵折將的去攻打西南,還不如留著這些小國,只令對方臣服,用宗主的名義,來調動這些附庸的人力物力。
反正百餘年後,西南這邊區域註定毀滅。
屆時這些小國若想存活,除了徹底向楚國投降,舉國併入楚國之外,根本沒有任何出路。
而百餘年時間,也足夠楚國持續不斷的滲透,慢慢操控傀儡化這些附庸小國。
所以何必呢?
現在根本不用動兵,只要等個百年,這些小國就會自己乖乖的投入楚國懷抱,根本不用費一兵一卒。
因此陸淵在想通這點後,對於西南也就不怎麼執著了。
只要對方能夠臣服自己,納入楚國的朝貢體系,讓他能夠得到西南諸國的氣運,就可以了。
至於實不實質統治,根本不重要。
眼下還是先攻滅嶺南,再以大勝之勢,威逼西南,名義上統合整個揚州西部即可。
到時西南僅剩的五國,都成了楚國之臣,周邊再無敵人,沒有任何安全威脅,陸淵就可以放心大膽的抽調西南各國的兵力先天,調動到楚國各處戰線,隨意消耗了。
別的他不清楚。
但等攻滅嶺南之後,數年後發動對寧國的東征時,這些西南夷國、小國,他們的兵力與先天,絕對是能派上用場的。
陸淵心中已經規劃好了一切。
……
在親自護持了楚維進行身軀蛻變,然後確認對方已經初步上手,能夠掌控自身血脈之後,陸淵只是看了十餘日,便就放手了。
他是楚國之主,哪怕現如今已經重拾本心,開始對國中軍政之務大量放手,專注自身逍遙超脫,比往日更加空閒許多。
但再是空閒,也還是有許多事情避不開,要自己這位楚王親自處理的。
而且他求的是逍遙,是自由隨心。
連楚國大業,都牽絆不了陸淵,幾個弟子就更不可能了。
因此他自然不可能耗費太多的時間,用在看顧幾個弟子突破先天上面。
所以除了楚維外,剩下李良、韓順等人,陸淵也都只是盯了十天半月,看弟子們的先天蛻變,都走上了正軌之後,便沒費精力多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