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我直屬的中路軍,禁軍兵馬還有五萬一千人左右。”
陸淵清點著家底。
五萬一千人,這個規模比起剛開戰前的六萬人,減少了大約九千人。
一場十萬人以上規模的大戰,持續了大半年,才有這麼些損失,卻換取了如今這般大的戰果,可謂是相當之不可思議了。
不過仔細瞭解,其實就能夠發現,這種損失比例其實也挺合理的。
因為自從在石城擊敗大長和軍後,這幾個月以來,雖然陸淵大軍與對方交戰,幾乎沒有停歇過。
但楚軍與大長和軍交戰的主力,一直都是驅使的歸降夷兵。
不論是當初在石城下,不斷的強攻營寨,逼得對方不得不退走。
還是不久前在龍和城下,李雄不計傷亡的奪城。
這兩場關鍵戰役,攻城主力基本都是歸降與俘獲的夷人。楚國禁軍在其中,也只是充當督戰隊,和最後壓軸精銳的角色而已。
這兩項角色都是處於後方的職務,基本上少有上戰場,人員損失少,是正常的。
所以,換個角度說,是十數萬赤黎夷人的鮮血和犧牲,為楚國贏得了這兩場戰役的勝利,也沒什麼問題。
這點即便是陸淵,也不會去否認。
“現在李雄打下了龍和城後,便一路乘勝追擊,現在已經拿下了昆海南部的秦藏川和赤炎城一代,奪城十數。
按照先前的約定,凡是瀘水以東的昆池地區,所有打下的城池土地,都是歸屬於李雄一人,我不染指干涉。
因此在新奪下來的這片區域,並不用我派軍駐守,也不用跟著李雄一起,繼續發動對大長和軍的戰爭。
在這方面,並不需我出額外兵馬。”
陸淵心中思慮。
自從龍和城被李雄陷落之後,這位曾經的西蜀皇帝,便似乎找回了些許先前西川霸主的風采,在昆海地區的戰場上,有了幾分所向披靡的氣勢。
打破龍和城後,此人先是收攏了城中一些降兵,在於自己城外的殘部整編,最後得到了三萬兵馬。
緊接著不給手下人喘息的機會,追著神宮大巫祭逃跑的方向,就一路向著昆海深入而去。
期間又與大長和軍爆發數次小規模交戰,都是很快的就擊潰了對方。
最後要不是返回國中修整的黎川,匆匆領著兩萬兵馬過來阻擊,在沙池一帶攔下了李雄,怕是都要被對方一口氣追到都城了。
但即便是如此,經過大半月奮戰,李雄也已經成功奪取了昆海南部的秦藏川和赤炎城一代,奪取了十數座城池。
要知道這可是整個西南夷地區中,最為繁華富庶的昆海區域。尤其是先前數年的戰亂,都未能波及這邊,更是使這裡保留了大量的元氣。
李雄雖然只是佔據了昆海區域的一小部分,但此時控制的人口,也已經超過了二十萬。
這點人口雖然看上去不多,但對李雄來說,卻已經是自己流離失所七年後,好不容易獲得的又一塊能穩定提供賦稅兵源的地盤了。
先前的烏蠻國不算。
那時他雖然掌控了烏蠻國,但對烏蠻國下達各種政令的時候,還是不得不依靠原本的烏蠻國國主和各級貴族,自己只能躲在幕後操弄這些。
而像此時,這是光明正大的走到了臺前,真正的以一地之主的身份,成為一個地方的領袖。
這兩種區別,還是很大的。
最明顯的一點,哪怕還沒有進行封國,可李雄已經正是用昆海之主的身份,向自己掌控區域內的赤黎夷人徵收賦稅,招募兵丁。
此時雖然才剛剛展開,但根據前方李雄傳來的最新奏報。
他所掌控的秦藏川和赤炎城一代,如今倉蓄充足,可供五萬大軍一年軍需所用。而且戶口豐茂,如今已再徵了兩萬餘兵丁,使得李雄麾下兵馬擴張到了五萬之眾。
嗯,雖然以上這些,依舊算不得什麼。
但李雄那裡能夠初步自給自足,其實也很大的緩解了陸淵這邊的後勤壓力。
說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