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長和國徵召夷兵,這是陸淵在這些天,經歷了數次殘酷的攻營戰後,所得出的想法。
說起來,這也是老套路了。
此前他剛剛初出茅廬的時候,平定七星門叛亂的時候,就曾驅使那些叛賊降兵去攻城。
當時很是為他節省了一大批兵力損耗,同時透過消耗這些降兵,也解決了地方上很大的安全隱患。
所以之後在平定苗人的時候,陸淵同樣再接再厲,把這一策略發揚光大。
據不完全統計,在平定苗人期間,共有四萬多的苗人降兵,用他們的性命,為平定這場五毒教叛亂做出了偉大貢獻。
此後北伐的時候,相同的事情又在西川郡上演。
數萬西川郡的鄉勇義軍,為陸淵完成奇襲,從後方擊敗周、羌聯軍做出了至關重要的貢獻。
以上種種,透過拉僕從軍、附庸軍、以及降兵的方法,都幫陸淵節省了不知多少的損失,帶來了多大的收穫。
“既然那些夷人,與我血脈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不同、習俗不同,那想要同化他們,甚至是初步安穩,沒個十幾、幾十年的時間,都無法做到。
可沒法解決問題,卻可解決產生問題的人。
乾脆像之前對待洞庭郡內的苗人一樣,先把這些夷人的男丁全都召集起來,強迫他們在前線戰場上,跟自己的族人進行生死搏殺。
用殘酷的戰爭,消耗這些夷人的男人。
等這些成年男丁都死光了,剩下的也就是老弱婦孺。
正好到時打下這些地盤來,設立一郡,需要三萬的郡府縣兵來維持穩定。
到時把他們全都打包,分配給這些地方部隊,一人一戶,就能消化三萬戶十餘萬夷人。
到時再招募些國內無家無業無欺的光棍漢,用來到西南地區就分田分家分女人分小孩的條件誘惑,應該也能解決幾萬戶夷人。
這全都加起來,消化個三四十萬夷人,沒大問題。
而以如今父系社會的體系,過個一兩代,這三四十萬夷人,還有他們的後代,就變成楚人了。
再加上從蘇國收攏的那二十餘萬人,有這差不多五六十萬人在,基本也能穩固新開拓的一郡地盤了。
至於剩下的一些夷人,最多也只剩下二三十萬人,在這種大勢之下,根本就翻不起風浪。
直接安排地方兵一邊清剿,一邊持續不斷的收攏人口,再重新分配給移民,過個二三十年,這邊也就穩定了。”
殺其父兄,奪其妻女,佔其土地,以上三點,就是陸淵針對西南夷這邊,所定下的同化方略。
雖然看上去很殘酷,實際上更殘酷。
但種族戰爭,文明戰爭,就是如此血腥殘酷。
種族大融合,本質上就是殺了別人丈夫父親,然後搶來別人妻女,給自己生下新生一代,融合成同一個種族罷了。
從古至今,不外如是。
但不得不說,這種方法極其有效。
具體例子,看看洞庭郡的苗人就知道了。
當初在平定了南三府、還有武陵府後,陸淵先後分配了差不多十萬戶的苗人妻女,給手下有功將士以及無妻民戶,讓他們帶著這些苗人降民在地方安家落戶,編戶齊民。
隨著這十萬戶家庭生出新生兒,在地方上繁衍壯大,接受屬於東揚人的文化體系。
如今過去還不到十年,原本那些苗人的痕跡,就已衝澹了個大半。
甚至隨著自己兒女的誕生,原本接觸了苗人文化習俗的那些女人小孩,也慢慢開始轉變,試著接受或者主動讓自己轉化成楚人,也就是東揚人。
可以預見。
等這些新生兒長大,並且進一步繁衍,與外界有更多交流,那麼他們原本屬於苗人血脈的影子和痕跡,也將在不斷的雜交和改造下,徹底的消失不見,成為最為純粹的楚人。
正是這種政策的巨大成功,使得現在整個洞庭境內,純粹的苗人只剩下了少少的不到十萬人。
甚至就連這十萬人,也隨著外界世界的巨大改變,不斷的和楚人通婚,一步一步的改變自己的文化與痕跡,開始朝著楚人轉變。
就這,你還沒辦法說什麼?
沒看到苗人的至高信仰領袖,五毒教的聖女都跟楚王通婚,甚至還生下了兩個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