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半年以來,隨著蘇國叛亂,國內北邊的幾府之地,有大量不願參與叛亂,同樣也是為了逃避戰爭的民眾,選擇逃去楚國。
而廣昌道被平定之後,又有大量參與了叛亂的道民,害怕被朝廷追究,選擇拖家帶口,一起逃往楚國。
這前後兩波逃亡潮,再加上一場戰亂的死傷,直接令蘇國北部三府之內,戶口少了過半。
這三四十萬的人口損失,幾乎是蘇國原本一成多的戶口了。
面對這巨大損失,蘇玄歌當然心痛無比。
那些已經被殺的亂民沒法挽回,但逃往楚國的那些逃民,確實可以追回的。
雖然他也不知道,有多少人逃去了楚國。
但怎麼著也能有個十萬吧?
先把這十萬人追回來,多少也能讓地方上恢復幾分元氣。
因此在這個時候,藉著楚國邀請合縱之機,蘇玄歌適時提出了自己的不滿和要求。
……
“孤已經吃下的肉,竟還想讓我吐出來。這蘇玄歌,到了這時,竟還做這種妄想。”
當使者返回國中,如實轉告了蘇玄歌的意見和要求後,陸淵不由笑出了聲。
說真的,這一次蘇國叛亂,楚國雖然沒牽扯其中,但只是在邊境上收攏一些逃民,就已經吃了個滿嘴流油。
與蘇玄歌猜想的,楚國收攏了十萬逃民,有些出入。
這一波陸淵收留的蘇國民眾,數量上其實遠不止十萬,而是達到了二十三萬之多。
這許多人,差不多一個府的人口,陸淵當然不可能還回去。
實際上,對於這些逃民的安排,他早就有了計劃。
現在不是打算征伐大長和國嗎?
這個夷國兩郡之地,如此廣饒的地盤,楚國打下來後,當然不可能不去投入精力治理。
設定府縣是一定的,編戶齊民也是一定的。
可這新攻佔的府縣,總不能全都是原本的夷民,讓此地風俗,依舊保持移民原本的習俗吧?
那樣的話,想要讓此地穩定下來,該需要多久時間?
所以進行移民,讓原本沐浴王化的三帝苗裔,去往這片新開拓的領地,移風易俗,幫著同化原本的夷民,就變得很有必要了。
可楚國境內。
原本從周國和西川郡那邊遷移來的民眾,才剛剛安定下來,在地方上站穩了腳跟。
眼看著就能繳納賦稅,為楚國大業提供源源不斷的產出了。…
這種關鍵時刻,陸淵當然不可能再強令這些移民搬遷,去往那蠻荒之地開拓了。
同樣的道理,這些移民不能動,原本楚國境內的百姓,也不好動。
強行動的話,極有可能引發騷亂。
所以這個時候,該從哪裡找新的移民,就成了一個問題了。
恰在此時。
蘇國出現了內亂,自己送來了二十三萬的逃民,這不就是上天送來的移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