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六府之地,已經超過了半郡之土。這麼廣饒的地盤,如果按照規制來做,在地方府縣安排上官員,那就是差不多七百餘人的缺額。
甚至如果要在這六府之地上,組建郡府的話,那缺額可能又要達到千人之多。
這麼多的官員缺口,陸淵想要填補,當然只能再開一次科舉了。
不過科舉之事,現在也是進行籌備中,沒那麼快開始。
對於江北之地,新收復的領土,他打算先軍管個半年,然後再安排官員。
而這半年之內,只是用來籌備新科舉的時間。
上一次科舉,陸淵收穫極大,因為吸納了寧海南海二國士子,使得他氣運都增長了不少,算是嚐到了甜頭。
因此這一次科舉,他打算再派一些細作,前往南海、寧海,在這兩國繼續做著活動宣傳。
上次科舉,南海、寧海兩國雖然來了八千士子,但這並不是兩國極限。
在兩國之內,還有四五千符合條件的秀才,沒有前來參加科舉。
而且上次科舉之後,也有不少參加完科舉的兩國士子,返回了南海、寧海二國。此次再開恩科,又選拔千人官員,自然得將這些人給叫回來才行。
看看吧。
我長沙國不到一年之內,就接連三次開科舉,前後錄選了兩千餘名官員。
這國運,這上升勢頭,這對士子們的有待,這升職機會……
凡是知曉了的讀書人,那可不得削尖了腦袋,拼了命的往長沙國湧來。
而其他國計程車子,跑來了長沙,為長沙國效力。那不就是變相的,削弱了其他國的人才儲備。
如此本國人才多多,為國家的建設發展,貢獻力量。而它國人才貴乏,缺乏優秀的人才治理,導致國勢下降。
此消彼長之下,哪怕不進行戰爭,別國也相當於在自我削弱了。
對於這種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手段,陸淵自然使的開心。
而且這次科舉,範圍也可以不止侷限於南海、寧海、長沙三國,新開拓的江北六府,甚至即將準備建國的西川兩國,都可以納入選官的範疇。
只要將這幾地的精英,納於統治體系之內,那自然可以收攏這些新開拓領土的人心。
甚至西川兩國,也可藉此收買他們國內計程車人之心。
“就是不知道濟慧與喬康全兩人,會不會像嚴望秋與蘇玄歌那般,排斥國內士子,被我撿了便宜。”
陸淵心中這般想著,卻是已經決定,過些時日,等尋到機會,便去試探一二。
不過以他估計,喬康全那邊或許不好說。
畢竟他們出生世家,又與朝廷親近,自然知曉那些讀書士子的作用,因此想從他那邊撈人才,或許有點困難。
但濟慧聖僧那邊,應該變簡單許多。
畢竟對方身份特殊,為一派佛宗聖地的聖僧,人想建立的是一個佛國。
而對於這種佛國,那些讀書人自然是不感冒,甚至敵視厭惡的。
同樣的道理,這種佛國,治理國家,靠的是信仰,靠的是戒律,而非王法倫理。
讀書人在佛國之內,作用其實也不大。
從這角度想想,濟慧聖僧那裡,或可多做些文章。
陸淵記下這點,手中最後一行字也已寫完。喚來親兵,遣人將幾封信分別送往各處,他手上總算也空了下來。
如今大軍休整,暫時也沒多少軍務,閒下無事,陸淵也就繼續修練起太平道書來。
這些日來,隨著後方長沙國內各級官員到任,地方生產漸漸恢復,百姓和樂安寧,他身周聚攏而來的氣運也變得愈發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