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陸淵聽完之後,不由陷入深深思考。
而崔長青見此,也沒繼續催促,而是站在下面等待起來。
好一會後,陸淵回過神來,抬頭道:“傳本王詔,此次北伐所收七府,襄陽郡之四府,設立襄陽郡,西川郡之三府,設立西川郡。
這兩府由朝廷擇選郡守、都尉,及地方府縣官員,同時各自建立郡府縣兵,充備地方。
至於洞庭一郡,暫不設郡,繼續由朝廷直轄。”
在襄陽、西川兩地設郡,其實已經是必然之事。
不在當地設立新的行政軍事中心,統轄該地的所有資源,如何做到抵禦兩方面的敵人?
因此兩地設郡,是勢在必行之事。
而在這兩地設郡,又以西川、襄陽為名,其實某種方面,也表明了陸淵的一些志向。
那就是有朝一日,有朝一日啊。
是不是有可能,佔領完整的西川、襄陽兩郡,使兩郡領土恢復原本呢?
這個隱含的意思,陸淵只是藏在心中,並不會對人說出來。
因為現在奪佔西川、襄陽兩郡的條件,根本不成熟。甚至十數、數十年內,都不成熟。
真要做到此事,得好些年後了。
而在此時,在明面上,他設立這兩郡,對外解釋自然是沒別的意思,因循故就罷了。
原本這邊就叫襄陽、西川,總不能你們現在叫了這個名字,我就不能用了,哪來的道理?
而洞庭不設郡,答桉就更簡單了。
這裡是國都所在,心腹之所。
在這裡設立郡府,在已有政治中心的情況下,再立另一個,平白分擔自己的力量。
這是取亂之道,腦子抽了才會去做吧?
所以陸淵如今安排,算是此等環境下,最為妥當的了。
起碼崔長青對此,就挑不出什麼毛病來。
聽了陸淵的劃分後,當即領命道:“大王如此安置,乃聖明之舉,臣無異議。只是新設兩郡,郡守、都尉之選,需得大王挑選賢臣能將,謹慎任命。
而且新拓七府,如果再算上剛剛收復的天門府的話,那便是八府兩郡之地了。
這千里之地,八十府縣,算上郡府,地方所缺官員,便有一千三百之巨。
此等缺額,需得快些補上。
如今大王先前傳令,令我等於今年籌備的恩科,已一再延期。
長沙城內外萬餘士子,期盼科舉已望眼欲穿,都盼著恩科開始。
大王如今凱旋而回,又逢大婚,正是雙喜臨門之時。
這等好時候,是否要再加一喜,開了恩科。如此既能為國選拔良才,又能以此慶賀大王婚典,可謂兩全其美之事。”
早在年初的時候,陸淵就寫信回來,讓崔長青與孫思文籌備今年的恩科。
但後面北伐變數太多,先是奇襲西川,後面又在漢中郡與周國大戰,連番事情下來,陸淵原本想早點回國的計劃,也不由被打斷了。
而既然是恩科,是科舉,沒有國主在場,算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