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此次科舉,共有一萬七百二十五人參與,歷時三日,考試已全部結束。”
十一月初三那天,崔長青尋到陸淵,彙報考試結果。
陸淵聽完,不由滿意點頭:“不錯,能有如此多計程車子前來,看來此番我們的準備沒有白費。”
一次科舉上萬人參與,這等盛況,縱然是越國的臨海郡與豫章郡,也不是年年都有的場面。
那兩郡倒也並不是湊不出這麼多秀才來,主要是並不是每個秀才,都有把握參與科舉後,就能夠中舉的。
因此,很多家境不富裕的人,往往會準備數年,才會去參與考試,以求一次中舉。
如今陸淵能夠湊出如此多計程車子,主要還是時機特殊,南海、寧海兩國的操作太過奇葩,同時他這邊給出的官位太多了,實在太誘人。
這種種條件加起來,才造就了此時的盛況。
崔長青也很是高興,新朝有此盛況,能有如此多計程車人參與科舉,無不說明了長沙國的國運昌盛,人心所向。
不然你要是換做南海、寧海任意一國,你看有沒有那麼多人,跑去參加科舉。
欣喜之下,這位國朝左相也問道:“如今科考已畢,此次科舉,該錄取多少新科舉人,還請大王示下。”
考完試後,就要閱卷批卷,然後從中選出優者,確定誰能中舉。
而那些讀書人中舉之後,是可以去做官的。
也就是說,陸淵錄取了多少人,那就要給多少人安排官位。不然人家來你這裡考試,結果考完了連官都沒得做,人家考的有個什麼意思?
那你長沙國與南海、寧海二國,又有什麼區別?
所以這個錄取人數,學問大著呢?
陸淵想了想,擺手道:“此次錄取人數,就定為一千人吧。”
在外界之中,一直紛紛傳言,長沙國內官員稀缺無比,各部門都只是處在搭起架子,都無法正常運轉的狀態中。
其實吧,這個傳言倒也不能說是假的。
但外界所說的,官員缺口達到一千七百餘人,這便就是誇張了。
在沒有開國前,陸淵哪怕一統九府,缺乏的官員也只不過九百餘人。
開國之後,官員缺口多了點,但最多也不過缺了一千三百餘人。
如今經過數月的籌備、補充、調整,這一千三百餘人的官員缺口,早就被填補了許多,此時所缺官員,也就差不多一千人左右了。
此次參與考試計程車子有萬人,從中錄取一千人,差不多十人取一。
雖然錄取率不算很高,但比起朝廷往年科舉,幾十人中選一,依舊是強的很多了。
而一次錄取一千人,此等規模聲勢,也足以震撼人心了。
崔長青作為左相,自然清楚國內官員缺口,對於陸淵選定的錄取名額,也沒什麼意見,點了點頭後,就道:“既然如此,那臣稍後便回去,吩咐幾位考官開始閱卷了。”
“嗯,去吧。”陸淵點了點頭,然後擺手讓崔長青下去。
閱卷的事情,是他們這些考官的職責,不用他這位大王來煩惱。
自己只需定下錄取人數,決定有多少人能夠中舉就行了。
相比這個,陸淵還有其它事情要忙著處理。
……
等崔長青走後,陸淵拿起了一份軍報,然後皺眉看了起來。
這是今日剛剛送來的軍報,是他那位弟子周青,遣人快馬傳來的。
上面只記載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一天前,受上官明所邀,周青帥領處在江南之地的最後四萬大軍,與朝廷兵馬一同渡河。
至此,陸淵派出去的十萬北伐之軍,已悉數渡河。
而朝廷那邊的十四萬兵馬,除了留了一萬人在巴陵郡城看管後路外,也都渡河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