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陸淵領著大軍,就離開了當陽大營。
而在他率軍離去的那一刻,大營之中,數萬大軍也被動員了起來,來自南海、寧海二國的民夫們,被驅趕著出來,朝著眼前的丹陽城攻去。
按照先前所約好的,在陸淵那邊發動奇襲之前,大營這裡將製造足夠的動靜,用以吸引周人的目光,為他創造機會。
此時,便就是如此了。
當初嚴望秋問陸淵時,此戰好不好打?
陸淵當時的答覆是,想要打贏這場江北決戰,少說也得死個十幾萬人。
如今這個回覆已經應驗。
想要吸引周人的目光,給他們造成主力在這裡的假象,不接連發起一輪又一輪的強攻勐攻,是根本營造不出這種氛圍的。
而戰場之上,又是攻城戰。每一輪發起的勐攻,基本都等於無數的屍體。
寧海、南海兩國二十萬人,此次怕真的是要丟下十餘萬具屍體,在這當陽城下了。
不過對於這點,沒人在乎。
朝廷不在乎,陸淵不在乎,就連兩國的國主,同樣都不在乎。
唯一會在乎的,或許就只有那些,在寒冬裡還要扛著兵器,冒著箭失滾石,嘶喊著衝向城頭的那些底層民夫吧。
但這些人的聲音,註定不會有人去聽。
所以一切,又都是個輪迴。
但有一點卻是明確的,那就是這些人的犧牲,的確吸引到了周人的目光,讓他們把精力放在了這邊的丹陽戰場上。
從而對於另一邊,或多或少的有所忽略。
……
大軍開往歸寧府的路上。
一路煙塵滾滾,旗幟蔽天,動靜可謂浩大。
十萬大軍的出征,想要遮掩行蹤,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而陸淵也從來沒想過要遮掩。
因為他知道瞞是瞞不過去的,但又不能讓周人把注意力放到自己這邊,這該怎麼做呢?
答,讓另一邊鬧出更大動靜,吸引到周人注意力就可以了。
這也是當陽戰場的存在意義。
如今看來,這個策略執行的挺成功的。
陸淵帥軍從當陽大營出發,一路往歸寧府而來,途中路過安遠、興山二縣,都沒碰到周人派軍前來阻攔。
於是他在攻克這兩座歸寧府的屬縣之後,順利抵達歸寧府城之下。
到了這裡,歸寧府城對於這洶洶而來的大軍,顯然早就有了防備。
不僅周人右柱國大將軍,歸連雲統帥的五萬大軍在此,當地強徵而來的兩萬民夫,也聚集在了府城,協助守禦。
周人一共七萬大軍,算上歸連雲本人,便構成了整個歸寧府的防禦力量。
府城下。
陸淵一邊安排人手安營紮寨,一邊領著藍彩兒、楊景,登上剛立起高臺,觀望著歸寧府城兵馬布置。
周人七萬大軍,自然不可能全都屯駐在府城之中,城裡也住不下這麼多人。
而且孤城不可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