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面對他的積極請戰,原本一直逼著陸淵出兵的上官明等人,卻是拉垮了。
“長沙王勿急。”
上官明看了一眼陸淵,卻是搖了搖頭道:“討賊自然是要進行的。但如今各方大軍未至,僅以我等之力,想要退賊,並不容易。
還是等南海王與寧海王的大軍到來,我等四方大軍齊至,再行北伐。
屆時我等聚兵近五十萬,更有九位先天宗師。
如此渡河北上,浩浩蕩蕩,何愁周人不破?”
當初朝廷與陸淵他們三方約定,三國建立之後,需得各自出兵十萬,幫著朝廷擊退周人。
如今離得最近,建國最晚的陸淵,已經履行承諾,領著十萬大軍會合。
甚至還附帶上了一位先天宗師藍彩兒,可謂誠意至極了。
但另兩位已經早早建國,處在嶺南的嚴望秋和蘇玄歌,可至今還沒個動靜呢?
這兩人答應的二十萬大軍不來,此時朝廷和陸淵率軍北上。
以雙方合力,雖然也並不是不能與周人一戰。
但這豈不是他們兩方,平白給寧海國與南海國當了炮灰,拿自己的兵馬給這兩國打仗?
這天下那有那麼好的事情。
陸淵聞言皺眉道:“南海、寧海二國初立,國政都尚未捋清,更別說聚集兵馬了。等他們帥兵自嶺南而來,怕不是要等到半年後?
我等數十萬大軍,屯於此處,每日人吃馬,嚼耗費無數。
豈能在此乾耗?
而且嶺南之兵,根本不堪戰。
指望這二國的二十萬兵馬,那還不如我等直接北上,與周人決一死戰。”
兵馬有的時候,不是越多越好的。
大軍征戰,正面對決,真正能發揮作用的,還得是那些訓練年久,見慣了生死的精兵強將。
可嶺南之地,近些年承平,自從靜海國滅後,就再無大戰。
數年下來,國內除了一些郡府縣兵外,那還有精銳?
而就那些郡府縣兵,兩國加起來,能不能湊出兩萬都是個問題。
這種情況下,南海、寧海兩國,要履行跟朝廷的承諾,派出十萬大軍,能怎麼辦?
怕不是最後,也只能拉些明夫出來湊數了。
而更大的問題,還是兩國的內政混亂。
嚴望秋與蘇玄歌兩人,可不像陸淵,一年多前,就開始籌備著建國了。
所以如今登基,文武百官,地方府縣,三軍將士,很容易的就轉換了旗幟,建立了新的秩序。
南海、寧海二國,倉促上臺,又經歷了他們胡亂裁撤官員的亂政,地方都開始混亂無序。
這種狀態下,指望它兩國拉出十萬大軍來?
他不是連強拉壯丁,都沒這個能力。
而等到兩國國政捋清,怎麼也要好幾個月後。再等派兵北上,那時間就更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