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景有理由生氣。
想當初,他在天羅法會上,發現了陸淵這麼個可造之才。
於是本著好心,便拉起加入計劃,積極向朝廷推薦,這才將其列入備選人員。
這原本是好的,朝廷能多一位先天宗師,陸淵也能多一份前程,雙方皆大歡喜。
可誰曾想,當初那個看起來忠厚的傢伙,才成為先天宗師,羽翼稍稍豐滿,不思者報效朝廷,竟然就第一個跳出來,成為了和朝廷唱對臺戲的叛逆。
如今陸淵陳兵數十萬,佔據了這洞庭郡江南之地,和朝廷隔河對峙,把他的西征大軍,都嚇得在潯陽停駐,不敢過來。
你說說,這件事情放在誰身上,心情能好了去?
此時楊景一想起,這兩月來,自己被朝中那些公卿世家們,連連來信責問,詢問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來的路上,被上官明怒斥,自己怎麼挑的十大宗師。
那一句句問責,那一封封信件,還有朝廷的旨意,幾乎就跟刀子似的,不斷的在楊景心中刮啊刮……
把他的驕傲,他的自信,他的自尊,通通給颳了去。
所以當朝廷那邊,傳旨過來,責令他這個始作俑者來解決這件事情後,才到這邊見到陸淵第一面,便忍不住有些夾槍帶棒,滿是怒意。
但聽到他這話,陸淵卻是神情澹然,只是道:“本將受朝廷所命,安定郡內亂兵。自從受拜徵南將軍以來,兩年間,便南擊三府,破賊十萬。北擊武陵,降伏苗亂。
自弘道四年以來,一直遷延至今,禍及全郡,集眾數十萬,播亂四載的苗亂,便於我手中平息。
如此大功,如此兵鋒,自然是威風能耐。”
就如上面所說的,陸淵對於自己對朝廷的功勞,那是半點也不覺得羞愧的。
當初要不是他在苗人叛亂的時候,果斷出手,鎮壓了邵陽府的數萬苗人,穩住了邵陽府。
那麼當初五毒教起事的那一刻,便可南北五府連成一片。
到時苗人二三十萬大軍合流,沒有半點阻攔,便可肆無忌憚的向東,侵攻長沙、衡陽、廬陽幾府。
而這幾府一丟,那洞庭郡也就相當於淪陷了。
屆時苗人聚擁八府,又有長沙衡陽這種產糧重地,足可支撐三四十萬兵馬,聲勢又豈能如先前一般?
怕不是到最後,朝廷不止連郡府都守不住,就連南海、豫章兩郡,也要遭受苗兵荼毒吧。
若真的讓苗人做成此事,別說朝廷如今與周人隔河對峙了,怕是連江山社稷,指不定都已傾覆。
所以說,當初陸淵舉兵,在邵陽府截斷南北苗人,使得他們數十萬大軍無法合流,對於洞庭郡,對於朝廷來說,實在有挽天傾之功。
而後面的七星門叛亂,若無陸淵,衡陽、長沙兩府,朝廷估計也保不住。
而沒了這兩府供應,白夢陽的平蜀大軍,怕是會敗得更快。
後面上官明的十萬大軍,他也要從豫章郡數百里外,耗費大代價的轉運糧草。
洞庭郡內,也會再多一個擁兵十數萬,跨擁三府的叛賊。
到時朝廷還能不能守住這長江防線,一樣是個問題。
陸淵平定七星門叛亂,又是一件拯救國運的大功。
再說到最近的,也就是去年那場急破南北苗人的大戰。
當時藍照雲率著六萬苗兵,與李煙景的四萬周兵合流,以十萬之眾跟楊景與岳陽府對峙。
那時有著苗人相助,周人兵馬鼎盛,縱然有著朝廷水師封鎖長江,可一樣能找到機會,時不時從江北,運送一些兵馬物資下來。
若是時間拖得久的話,怕不是到現在,江南之地的周兵就已經超過十萬了。
也正是如此,所以上官明才一直催促陸淵出兵,幫著他分擔壓力,驅逐周人。
於是後來便有了陸淵出二十萬兵,南平三府,北定武陵,收降苗人,聯姻五毒的壯舉。
這一件事,同樣是陸淵救朝廷於傾覆。
如此三件事情加起來,三次救國於危難,你說陸淵的功勞不大,他的威風不大?
因此對於朝廷,陸淵可以們心自問,是沒有半點虧欠的。
畢竟朝廷給他的,除了當初天羅法會上,楊景講的一些突破先天的秘聞要點外,可就真的沒有其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