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國朝慣例,想出仕為官,哪怕是最低等的從九品,那也得是個舉人出身。
眼下三府剛剛收復,原本的官員全都沒了,短時間想要安排足夠官吏,上哪去找那四百多個舉人去?
這個難題不解決,三府各縣,別說,恢復地方秩序了,連官府框架都搭不起來。
當然,陸淵沒有足夠的官府,其實大可以找朝廷幫助。
朝廷坐擁天下八府,在冊的舉人進士,足有數萬。每年還會進行考試,每次都能增加上千舉人。
如此多的人才儲備,別說區區四百多的官員了,就算再翻十倍,朝廷也能輕鬆填補。
可陸淵好不容易打下三府,都準備在這裡開國建基了。
那麼這裡的官員安排,當然得是自己人。
不然朝廷在給你派官的時候,故意安排些噁心人的過來,給你陽奉陰違,搞架空那一套,那不是給自己找麻煩嗎?
孫思文此時已經認陸淵為主,所以思考事情,自然是以自家好友為先。
故此,向朝廷求助的法子,當時就被排除了。
“這確實是個問題。”
陸淵聽孫思文說完難處,也不由皺眉。然後稍加沉吟,便道:“這樣吧,邵陽府、廬陽府之地,你與崔知府商議著,進行一次考核選拔。
凡透過者,皆可官升兩級,調任南三府,充任從八品以上官職。
而剩下的從九品、正九品小官,可於我治下五府之中,進行選官考試,挑選一些能幹事的精幹秀才,破格予以提拔,授予官身。
如此下來,應當足以湊齊三府官員了。”
邵陽府和廬陽府內部,都是陸淵經營已久的地盤了。
這兩地官員,差不多都算是他的心腹,主可信用。
而兩地學子,廬陽府先不去說,此地拿下時間太短,人心還不能說完全歸。但邵陽府那邊,陸淵治理數年,上至地方豪紳,下至平頭百姓,哪個不說他一聲好?
所以用內部和外部兩場考試,足可用來收買,內部人心和用來收攏南三府,以及廬陽、邵陽兩府計程車子之心了。
其實這種考試選拔官員的手段,差不多就相當於科舉了。
但科舉之事,這是屬於朝廷的權力。陸淵一不是地方郡守,二不是中央官員,根本沒權利開科舉。
所以也只能搞這種,名不正,言不順的選官考試了。
不過雖然如此,但考試出來,只要他把名單往上面一報,朝廷基本也只能批覆同意。
所以就算名分不夠正當,可只要能當上官,朝廷時候能背書,那一切就都沒問題。
而且這還有個好處。
那就是所有當了官,升了官的人,會天然的把陸淵當做自己恩主。
會感激他讓自己做官,而不是感激朝廷。
有這麼一層情分在,洞庭郡南五府之地,從官僚集團上,便算是穩固了。
孫思文聽完陸淵辦法,也不由大讚:“若如此,郡南五府之地,士紳學子,皆會感佩將軍之德。”
此話真心實意。
讀書人讀書,為的是什麼?
自然是做官了。
可拿邵陽府來做例子,此府有秀才功名的書生,不過四百餘。這些人中,每年能夠透過郡府考試,授予舉人功名的,少則五六人,多則十餘人。
也就是說,邵陽府所有秀才,每年四五十個人中,才有那麼一個能出仕為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