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能被挑選來的鄉勇,本就是習過武藝的彪悍之輩。裡面甚至還有不少山民獵人,都是見過廝殺的。
因此從這些人中挑選精銳,本來就不怎麼難。
零零碎碎選了六百多人後,便就湊足了九百人的縣兵。
後面陸淵想了想,感覺新化縣多半等不及自己救援,就要完蛋。所以乾脆又把吃現的編制拿了過來,再招了一百人。
於是經過補充後的府兵與縣兵,便有了兩千之眾。後面再挑選了三千精壯鄉勇,陸淵便擁有了五千大軍。
大軍集結完畢了,不過他也沒立刻下令出征。
先不說縣兵中,補了大量新兵,質量參差不齊,急需進行訓練,使這些新兵們熟悉戰陣。就說那三千的鄉勇,一個個也都亂糟糟的,連個佇列都站不好。
五千大軍中,也就陸淵原先直領的一千府兵,因為練了將近半年的緣故,勉強看得過去。
像這種軍隊,拉出去和人打仗,那不就是送死嗎?
當然,如今各地造反的,也都是那些苗人。
這些苗人原本都只是普通平民,雖然有幾分悍勇,但論起兵員素質,基本也就相當於陸淵挑出來的三千鄉勇,應該也好不到哪去。
他帶著五千兵馬去救援新化縣,解圍的成功率,還是很大的。
“但反正都是朝廷郡縣,我那麼著急去救幹嘛?”
這一日,結束了新兵訓練,陸淵再一次打發走了崔知府催促出兵的信使後,心中這般想著。
雖然已經打定了主意,要在這場五毒教叛亂中,渾水摸魚,大撈好處。
但陸淵何等穩重?
先前的推測,也只是推測而已。
在沒有親眼看明局勢變化前,真讓他就出兵平叛,做那個出頭鳥,那是斷斷不可能的。
所以新化縣要救,但不是現在救。
最起碼得等那位武安侯白夢陽抵達洞庭郡,接管了郡中大局之後,才能動兵。
到了那時,郡中局勢如何,朝廷贏面是優是劣,這場叛亂是大是小,也就很清晰明瞭了。
屆時作為擁兵五千的軍頭,陸淵大可根據局勢的變化,來選擇自己的行事方向。
進可攻,退可守,這才是用兵之道。
什麼?
要是新化縣撐不到那時候,就被那些叛軍攻陷了怎麼辦?
攻陷就攻陷了唄!
反正地盤也不是陸淵的,那是朝廷的。沒了就沒了,對他而言根本不在乎。
說不定新化縣被攻破了,還能進一步刺激郡府方面,讓他們給自己放開限制,允許擴軍呢?
既然來到了這個世界,還當了個將軍,那不玩手養寇自重,陸淵總覺得都對不住自己辛苦爬到的這個位置。
而且陸淵不出兵的理由,也很理直氣壯。
地方武備荒疏,府兵新建,縣兵更是不堪戰,才被裁撤了大半。剩下的都是些鄉勇民兵。
就這麼個爛攤子,你讓誰來,不得先準備一下軍備,才敢帶著去上戰場。
不然要是平叛輸了,丟了這五千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