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了副手套,陳益下樓來到大廳,六人圍桌而坐,其中包括秦飛。
見陳益出現,所有人都看了過來,老闆吳常春和周俊傑他們還以為查到了什麼。
路過的時候陳益沒多說,只是問了一句吳睿此刻在哪,得知對方正在自己房間發呆。
這是吳睿的習慣,中午的時候對方基本都會窩在房間裡發呆,沉浸自己的世界遨遊。
出了大門繞到後院,陳益抬頭看向王英傑所在的房間窗戶,隨後又去看後院的物品擺放格局,根據角度和力度去推算落地點。
換位思考,兇手用來封住王英傑嘴巴的膠帶,會如何處理?
留在身邊是肯定不可能的,過於危險,一旦發現便是首要嫌疑人,必須毀掉或丟掉。
毀掉比較難,丟掉更容易操作,只要不放在身邊即可。
哪怕留在現場也可以,警方無法判斷膠帶的主人是誰,但案發現場並未發現剩下的膠帶。
那麼,會不會在作案後透過窗戶扔到後院了呢?
有這種可能性。
這就是他來後院的原因,試著去找一找。
找不到的話,就要去搜查老闆吳常春一家三口的房間,再找不到,等支援趕來警力足夠,對整個客棧進行全面搜尋。
判斷了一會,陳益收回視線。
扔掉不想被警方發現的東西,潛意識肯定要往雜物多的地方扔,那麼倉庫附近和大片空地可以忽略,而且一眼望去也沒看到可疑物品。
陳益從頭開始,一點點向前推進,重點是可以容納小件物品的角落和縫隙。
結果比預想要順利的多,剛找沒一會,陳益腳步停頓,彎下腰伸手穿過凌亂的農具,透過夾縫在地上拿起一個膠圈。
膠圈透明色,寬度也和封住王英傑臉部的膠帶一致。
是它沒錯。
陳益湊近仔細觀察膠帶的斷口位置,好像發現了什麼,驀地一愣,繼而揚起嘴角,將膠圈放進證物袋。
此案應該破了,兇手的計劃還是不夠周密,過於緊張,導致出現了巨大失誤。
證物袋裡的膠圈斷口,判斷是用牙咬開的。
這是很多人的生活習慣,用牙去撕咬膠帶,很方便。
然而這樣的話,大機率會在膠帶斷口留下DNA。
人體所有的器官會不停歇持續新陳代謝,脫落的細胞便是新陳代謝的產物,其中包含了DNA,可透過唾液等體液提取。
鐵證。
若能在膠帶斷口處提取到DNA,經過比對即可鎖定兇手身份。
不過現在的話……兇手具體是誰還不好說。
想要在檢測膠帶斷口前查到兇手,還需要更多線索。
透過線索去推斷那嫌疑最大的作案人,而後利用膠帶物證去審,大機率能擊破對方的心理防線。
此案調查方向極為明確,陳益從調查過程到調查結果已經都可以預見了。
返回客棧大廳,陳益在經過幾人身邊的時候腳步不停,但走的比較慢,故意用左手拎著證物袋,讓證物袋裡的東西暴露在所有人的視線下。
只要看,就能看清證物袋裡放著什麼東西。
果然,出於好奇五人的目光都投了過來,盯著陳益手裡的東西瞧個不停,從表情看,倒也並無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