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地郡定安縣以北的官道上,一支由五千人組成的騎兵在大將軍羅士信的率領下疾速南下,羅士信在接到天子的敕令後便立刻派兵南下,為了爭取時間,羅士信兵分兩路,他親自率領五千騎兵先行,後面由大將孫長樂率兩萬步兵後行,每個士兵只攜帶了五天的乾糧,儘量精簡裝備,便於行軍。
當騎兵隊浩浩蕩蕩經過定安縣時,羅士信命士兵射了一封信上城,大軍隨即繞過縣城,繼續向西南方向進發,聖上給他的命令是天黑前殺到長武城,現在已是中午時分,距離長武城還有一百二十里,只要抓緊時間,基本上可以完成這個任務。
但羅士信也擔心長武城的守軍支援不住,他沒有等待定安縣守將的答覆,而是大軍繼續前進。
定安縣是北地郡的郡治,城中有五千唐軍駐守,主將叫做韋松,出身京兆韋氏家族,和大周尚書令韋雲起是同族,他在朝廷的官職是中郎將,但李世民又加封他為天策府驃騎將軍,此時韋松就站在城頭上,目視五千周軍騎兵沿著官道向西南方向而去。
韋松並不知道長武城已落到周軍手中,但他卻知道周軍騎兵一定是衝著秦王而去,他心中的預感越來越強烈,最後的決戰即將展開,他手中的信就證明了他的預感正確。
信皮上寫著:‘周右衛大將軍、宋國公羅士信致韋松將軍’,竟然是羅士信寫來的信,羅士信就在這五千騎兵之中,韋松當然知道羅士信在周軍中的地位,是排在第一位,封右衛大將軍,羅士信親自率軍南下,這就意味著將要發生一場大戰役。
“將軍,我們該怎麼辦?”旁邊一名郎將低聲問道。
韋松看了看信,信中說他若願意投降周軍,後面即將有數萬大軍殺到,他可以向後軍投降,如果不願投降,也要求他按兵不動。
韋松嘆了口氣道:“暫時不要輕舉妄動,看看形勢再說。”
幾名將領都表示贊同,在這個關鍵時刻稍微走錯一步,他們的命運都會徹底改變,慎重行事才是王道。
........
長武城,攻城血戰已經進行了近兩個時辰。
長武城地勢稍高,從下向上有一個平緩的斜坡,長約三百餘步,此時在西面城下的斜坡上彷彿地獄一般,地面被烈火燒得漆黑,第一次進攻來不及撤回的數百名士兵喪身火海,屍體被燒成黑炭。
緊接著第二次、第三次的進攻,同樣又留下了無數的屍體,斜坡上屍橫遍野,數十架殘破不全的梯子倒在泥土裡,但更多的卻是戰死計程車兵,足有兩千餘人。
有的被烈火燒得蜷縮了身子,已經面目全非,有人被長矛刺穿胸膛,臉上帶著臨時前的痛苦,有的人頭不見,屍體殘缺不全,有的.......
所有的一切都令人觸目驚心,甚至唐軍自己都不願意在西城進攻了,而是把戰場轉移到了北城。
其實李世民完全可以繞城而過,直接殺向長安,但李世民看出城頭只有一千餘名守軍,如果他連這座小城都拿不下來,這會嚴重影響到他的信譽。
更重要是,李世民的尊嚴讓他無法做到視而不見,他必須拿下這座堅城。
李世民戰劍一揮令道:“傳我的命令,大軍再度進攻!”
唐軍的進攻開始了,激烈的戰鼓聲再次響起,又有三千唐軍投入了攻城戰鬥,這已經是第四次攻城。
長長的攻城梯出現了,城上赤旗飛揚,主將孫英下達了全軍上城的命令,城內備戰的五百士兵衝了城頭,加入到激戰之中。
城下的唐軍組織五千弓弩手掩護軍隊進攻,只見箭如密雨,射向城頭,壓得周軍士兵抬不起頭,不斷有周軍士兵被射中,慘叫著從城頭上摔下。
‘轟!’的一聲巨響,碎石四濺,一架攻城梯搭上了北城頭,緊接著十餘架攻城梯先後搭上了城頭,數千唐軍士兵如蟻群般衝上,用刀砍、用長矛捅、用箭射,拼命衝上城頭。
城上的滾木礌石如雹子般砸下,刀劈矛捅,血肉橫飛,周軍士兵用守城鋼叉叉住梯子向外猛推,一架長長的攻城梯被推出,向後翻到而下,梯子上響起一片驚恐的喊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