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什麼情況?”
“不知道,應該是之前找陸醫生看過病的人吧。”
“得的是什麼病?”
“這你問其他人,我外地來的。”
“好像是癱瘓我記得,一個多月之前我見過這老姐,當時她還只能坐輪椅。”
“癱瘓!?”
“這也能治好!?”
“不是,一個月就治成這樣了?”
“陸醫生有點東西啊!”
“開玩笑,人家可是連癌症都能治的,區區癱瘓算什麼。”
“……”
於國來興奮地帶著他媽媽走進醫館,臉上的笑容根本收不住。
其實他媽媽前兩天就能夠自己拄著柺杖走路了,但也僅僅只能走上十多分鐘,之後就不得不休息。
這兩天下來,於國來一直陪著他媽媽練習走路,今天之所以過來,也是因為他媽媽已經能自己走個把小時不費勁了。
有這麼大的進步,於國來母子倆也是迫不及待地跑來找陸九。
“陸醫生,我媽現在走是能走,就是說話還比較困難,這個有沒有什麼辦法?”於國來帶著他媽走進醫館。
中風偏癱後,語言功能確實會喪失,即便是行動能力有些許恢復,說話這方面依舊是問題,不過治起來並不複雜。
這種得病之後語言功能喪失,在中醫裡屬於不語症。
一般中風、產後等等情況,較為嚴重時就會出現不語症。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得知道正常人為什麼可以說話。
《黃帝內經》靈樞·憂患無言篇就有這麼一段,“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會厭者,聲音之戶也。口唇者,聲音之扇也。舌者,聲音之機也。懸壅垂者,聲音之關者。頏顙(hangsang)者,分氣之所洩也。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頏顙不開,分氣失也。是故厭小而疾薄,則發氣疾,其開闔利,其出氣易;其厭大而厚,則開闔難,其氣出遲,故重言也。人卒然無音者,寒氣客於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至其開闔不致,故無音。”
這段話是岐伯的回答,而黃帝的問題,其實就是在說,人有突然因憂愁恨怒而發不出聲音來,是哪條通道被阻塞,什麼氣不能暢行,致使聲音不能響亮?
岐伯便完完整整地闡述了人體究竟是如何發出聲音的,首先,咽喉是水谷進入胃中的通道,喉嚨則是氣出入的路徑,而會厭就相當於是聲音的門戶,口唇則是聲音的門扉,舌頭在這裡面等同於控制聲音的開關,懸壅便是聲音通道上的關隘,頏顙則是把氣分開,控制氣從口鼻出,最後的橫骨便是在心神的支配下調動舌頭。
所以,有的人鼻孔中鼻涕流淌不止,基本都是由頏顙不閉,分氣失職導致的。
如果會厭小而薄,那麼呼氣就會變快,開閉便利,出氣容易;如果會厭大而厚,那麼開閉就會非常困難,出氣遲緩,人就會有口吃的現象發生。
有些人突然之間發不出聲音,多半是寒氣侵襲,停留在了會厭這個地方,使得會厭不能開啟,或者就算可以開啟,也開的不多,就會出現發不出聲音的情況。
岐伯這段話算是闡明瞭一些人突然無法說話的外在因素,而中風之後說不出話來,除了有外在因素之外,內在的最根本問題,便在於心臟,因為舌內應於心,舌強不語,患者無法流暢的說話,多半就是心神失養,氣血不足。
當然,主要問題雖然是在心臟這裡,但整體而言,其他臟器也同樣有損傷,才會使得患者說不出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