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廢物啊,真快笑死人了。
“這是真的。”
然而,就在一眾人發笑之際,一位老者卻緩緩自門外走來。
夏敦。
前些日子被武帝提拔,欲賜其大理寺卿之位的那名老者。
在一道道目光之下,老者緩緩從殿外走來。他雖年過半百,身上卻有種不怒而威的氣質。
沉靜、睿智,與眉宇間的慈祥融為一體,給人以十分舒適之感。
如此一看,他甚至比朝中某些高位者,更像一個高官,更像一個德高望重的大臣。
儘管以前的他,不過是個地方小官,位卑職重。
也許對地方而言不小,但對京中貴人而言,也不過是螻蟻罷了。
有人德不配位,有人位不配德,這不就是如今的天武麼?
夏敦:“陛下,老朽斗膽坦言,此奏章上的名字個個屬實,乃是一眾官員親手所寫。夏某不才,正是此事的見證者與執行者。”
向上方的武帝拱手,夏敦的聲音毫不掩飾的響起。
原來,數日之前太子曾親自找到他,兩人一番密談直到深夜,終於敲定了那本奏摺上的內容。
這幾日裡,夏敦或親自出面,或派門徒前往。他們一個個的拜訪那些地方官員,並說明自己的來意。
他夏敦沒有別的本事,就這寒門出生,一路廉潔奉公而聞名。
多年來,他政績斐然為人敬仰,按照常理,他早該升遷入朝,得武帝賞識,得百姓愛戴。
可就因為他是寒門中人,他的位置每每被門閥子弟所取代。
有時候,還會被門閥的門徒們取代。
他能說什麼?
他只能一遍遍的告訴自己,這次不行,下次肯定行。
就這般,他兜兜轉轉了幾十年,終於走到了今天。
他有了面見武帝的機會,有了在朝堂上為寒門說話的機會。
而他有,更多的人卻沒有。
在天武的一個個州府之中,還有無數跟他一樣的地方官員。他們勤懇努力,卻成為了卑微出生的犧牲品。
有的人因此一蹶不振,有的人開始昏庸無能,還有的人則自甘墮落,整日與歌舞酒肉為伍……
所以不是這些官員有多麼看重太子,而是太子身上有希望,一個能改變他們如今處境的希望。
如果改變不了的話,他們也無法再差下去了。
如果前途無望,那還不如放手一搏。
夏老說了,有且只有一次機會,幫幫太子,也是幫助我們自己。
夏敦:“陛下,我等願意支援太子祭天,我等保證折上之名個個屬實,乃是這些官員親手所寫。如果在場有人不信,我們大可請人鑑定筆記,以證真偽。”
這一刻,老者的話音鏗鏘有力,其中的倔強與深沉,彷彿凝聚了多年的反抗與掙扎。
他下定決心實屬不易,但他若不搏,未來他們的孩子們豈不是要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