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雖然奸,但都能用錢解決。
要是換了物件是權貴,縱然對方能慧眼識得真跡,但太容易落下“懷璧其罪”的悲慘結局了——那可不是簡單地用錢就能解決的!
民不與官鬥,便是這麼個道理。
所以,手握真跡卻家道中落的人家,寧願選擇“當鋪”這種民間抵押來以物易錢,哪怕被狠狠宰上一刀。
寧王被噎得無話,只能在一旁扼腕嘆息。
“三皇兄,你當真喜歡這《斫琴圖》?”
這《斫琴圖》,乃是顧愷之的代表作之一,雖不及《洛神賦圖》那樣大名鼎鼎,卻也是千古一絕的佳作。畫上的十四人,長眉修目,面容肅穆,風度文雅。他們或挖刨琴板,或上弦聽音,或製作部件,或造作琴絃,極為生動。
“那是當然!”
琴棋書畫詩酒花,寧王最貪戀的是酒,最痴迷的是琴與畫。更何況,這《斫琴圖》,還是畫絕的真跡!怎麼可能不讓他垂涎呢?
可惜……
這樣的畫卷,必定價格不菲。他一個閒散王爺,怎麼可能搶得過這群揮金如土的富商?
“三皇兄若真是喜歡,可以先找楊掌櫃洽談,若是能談攏,這卷《斫琴圖》就不會參與接下來的競拍。”
這是摘星樓的拍賣規矩,在登上二樓之前,夥計會和參與競拍的貴客說明。有預先看上的珍寶,可以找掌櫃的議價,當然,價格不會低,但相比於進入競拍後急紅了眼的競價,自然還是划算的。
畢竟,所有的競價都是以黃金來定價,起價不過一二千兩黃金,加價在幾十到幾百兩黃金之間不等,競價少於五次的珍寶會流拍。
當然,願不願意花重金買下看上的珍寶,還是得看豪客們的魄力和眼光。
只是今日是摘星樓首次競拍,也是大家第一次接觸這樣一種耳目一新的購物方式,所以,還是持觀望態度的居多。
林若向寧王提出的建議非常中肯。
這卷《斫琴圖》的價值,在所有的拍品中居於中間位置。不過,楊琢從這畫的前主人手中購得,只用了三千兩白銀——原因無他,只是因為這畫的前主人不識真假,以為這卷《斫琴圖》是唐人描摹的贗品,於是作為觀音玉佛的附帶,一併買下的。
若是那位買主知曉這卷畫絕真跡的價值,怕是連腸子都悔青了。
“那得多少價?阿若,你先跟我透個底。”
深切知曉林若不會在錢財上坑人、尤其是不會坑自己人的秉性,寧王壓低聲音,向林若打聽《斫琴圖》的價格底細。
“起拍價是黃金兩千兩,若是預先看上了,需八千兩金,今日交齊十分之一作為定金,剩下的三日之內交齊即可。”
顧愷之的真跡留存至今的不多,萬金難求。縱然這《斫琴圖》不算其最為出彩的作品之一,八千兩黃金的價格,絕對是物有所值,只少不多的。
但寧王卻猶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