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村曾經是遠近有名的貧窮地。
方圓百里,但凡家庭條件好點的女人,都不願意嫁到這裡。
即便人出於真愛,義無反顧地在寶珠鎮紮根落地,但在之後的婚後生活中,大多數人也免不了陷入柴米油鹽的瑣事爭吵當中。
好在,這一情況在十年前,終於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黃土村出了一位有出息的大善人。
他叫黃鳴山,從小家境貧寒、六親無靠,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若不是隔壁鄰居好心救助,早就餓死了無數遍。
他十二歲那年,村子裡來了一位收古董的外地人。
他抓住這畢生可能僅有一次的機會,向這位外地人提出請求,希望能夠成為對方的學徒。
或許是看上他的機靈,也或許是憐憫他的處境,又或許是單純經不起他的百遍渴求,那位外地人最終答應將他帶在身邊,教授他看玩古董的技巧。
他一去就再無音訊。
等村裡人再次和他見面的時候,距離他出走黃土村,已經過去了接近二十年。
此時的他,已經成為身懷大富的商人。
感念於當初鄰居的飯菜恩情,也感念於當初村老對自己的多加照拂,他在回村的第一時間,就獨自出資修建了一條通完外界的水泥馬路。
要想富,先修路。
這個道理誠然是至理名言。
黃土村本身也有一些特產,在交通順暢之後,村人在他的牽橋搭線之下,成功和外界的經銷商簽訂合同,獲得了穩定的收入來源。
如今,十年過去,黃土村早已不再依賴於當初的特產銷售。
打通了外界通道的他們,賺取錢財的手段更為靈活,真正意義上擺脫了貧窮地的稱號。
然而,當初不遺餘力幫助他們的黃大善人,其家境情況卻急轉而下,不僅沒有穩住原本的富貴,反而變得愈發落魄。
他以古董起家,最後卻也因古董而差點破產。
三年前,既是多年好友也是恩師親子的背叛欺騙,幾乎讓他手中的財物盡數付諸於流水。
若僅僅只是如此,已過不惑之年的他,倒也不會如此一蹶不振。
真正讓他心焦的,是去年罹患的血友病,以及才上初三的老來女。
前者讓本就貧困的他雪上加霜,後者則讓他牽腸掛肚難以釋懷。
他心中越想越鬱結。
就在此時,門口突然傳來一陣爭執。
“琪雪丫頭,你這欠的錢該還了吧?”
“劉伯,看在我爸給村裡出過這麼多力的份上,能不能緩一緩?”
“緩?我都緩了一年了,你爸願意給村裡人便利,那是他自己的主意,我們感念他的好是一回事,但這也不代表我們願意一輩子被你們家吸血,今天你必須得把錢給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