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措糧餉也是需要技巧的。
不是說你有錢,有一座金山,就能買到糧草,尤其是在開戰的時候。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這話絕對不是空話,而是最正統的兵法韜略。
打仗,不僅在於將軍的指揮,士卒的悍勇,還在於百姓的支援,在於手中掌握的物資,以及各種運輸通道。
李尋歡做的就是後兩件事。
一、找尋購買物資的渠道。
二、保證運送糧餉的通道暢通。
事實上,常茂這些年辛苦經營,肅州衛儲存了巨量物資,能夠支撐大軍長久作戰,但這不代表不需要購買。
朱標要利用這一戰,為邊軍找到最方便的渠道和最暢通的運輸通道。
從西域小國就近購買,損耗小、運輸方便、價格便宜,最關鍵的是,能增強大明對西域的掌控,西域前前後後混亂上千年,早就有了厭戰情緒。
此戰過後,大明效仿大唐,在此建立安西都護府和焉耆都護府,再以“天可汗”的名義調解紛爭,減少混亂,再加上絲綢之路帶來的巨量財富……
就算某些小國有心反叛,百姓肯定不會同意,此事需要付出無數心血,卻能換來邊塞數百年和平,建立惠及千年的通商道路,甚至能統一西域。
這絕對是開創性的豐功偉績。
還有一樁好處,就是以此形成對吐蕃的反包圍,間接影響吐蕃局勢。
吐蕃由於地理環境優勢,不能用常規的方式打過去,對吐蕃的戰略,已經佈局七八年,間接影響很多人。
比如鳩摩智。
鳩摩智在中原的武道奇遇,結交的王公貴族,偶爾遭受的敲打,還有間歇性的佛法頓悟,並非都是天運。
越像是偶然,就越可能是算計。
這些事情,沈煉自是不知,沈煉忙著購買糧草,完成“提攜計劃”。
李尋歡標註的勢力,都是對大明表達友好和尊崇的勢力,給他們黃金,給他們絲綢瓷器茶葉食鹽,讓他們能夠變得更強,給別的勢力做出表率。
做生意這種事,沈家人最擅長。
沈煉雖然從不參與家族生意,但靠著沈家在西域的商隊,還有應順天留下的巨量黃金,很快籌措大批糧草。
部份黃金被送到鑄劍城,讓鑄劍城的工匠重鑄,鑄造成方便攜帶的元寶、金條,或者是金釵、手鐲等飾品。
一方面關照鑄劍城,讓鑄劍城快速走出衰頹,給他們找到新的商路。
一方面把黃金處理乾淨,這麼多金子堆在倉庫,早晚會生出問題,金磚元寶運回金陵,餘下的犒賞三軍。
明明是多線並行,卻在沈煉精準的排程下齊頭並進,絕無半分滯澀。
一方面沈煉的能力確實很強。
一方面是大明的赫赫聲威,是李尋歡辛苦操勞,是柳長街兩年臥底。
打仗絕對不是一個人的事情。
群策群力,多多益善,才是王道。
沈煉和李尋歡忙的熱火朝天,每天都熬夜加班,連睡覺都是在書房。
被沈煉鎮壓住的武林勢力,眼見沈煉沒工夫搭理他們,大明使團的目光也轉向肅州,頓時開始搞風搞雨。
他們當然知道這很危險,也知道在這個時候,萬一出現某些紕漏,刺激到大明的神經,來的就不是沈煉,而是史豔文帶領的肅州衛精銳鐵騎。
沈煉雖然凶煞,但非常講道理。
史豔文穿儒袍的時候講道理,但如果他憤怒的拔出腰間寶劍,那就不是有多遠跑多遠,而是根本就跑不了!
那又能如何呢?
富貴險中求,這是最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