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的開鑿從十六國時期至元代,前後延續約1000年,這在龍國石窟中絕無僅有。
它既是龍國古代文明的一個璀璨的藝術寶庫,也是古代絲綢之路上曾經發生過的不同文明之間對話和交流的重要見證。
莫高窟現有洞窟735個,儲存壁畫4.5萬多平方米,彩塑2400餘尊,唐宋木構窟簷5座。
它是龍國石窟藝術發展演變的一個縮影,在石窟藝術中享有崇高的歷史地位。
敦煌石窟是建築、雕塑、壁畫三者結合的立體藝術。
洞窟分南北兩區,南區492個洞窟,是莫高窟禮佛活動的場所。
北區243個洞窟,主要是僧人和工匠的居住地,內有修行和生活設施,土炕坑、煙道、壁龕、燈臺等。
我們常說的敦煌石窟是指莫高窟,或者是莫高窟、西千佛洞的總稱,有時也包括安西的榆林窟。
敦煌石窟與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並稱為龍國的三大石窟。
如果各位有機會的話,到時候也可以去另外兩個石窟看看,想必也不會讓你們失望的。
好了,言歸正傳,咱們的莫高窟根據洞窟形制,雕塑、壁畫題材的內容和風格特點。
可分為北朝、隋唐、五代至宋、西夏至元4個大的發展時期。
每一個時期的石窟的樣式都各不相同,畢竟整個時間跨度有著1000年的光景。
現在你們所看到的正是北朝時期的洞窟,它們主要是北魏、西魏、北周時開鑿。
個別北魏洞窟可能開鑿於北涼時期,窟形主要有中心柱窟、方形窟和禪窟三種。
這一時期的洞窟,主像一般是釋迦牟尼或彌勒,還有釋迦多寶並坐像、菩薩像和禪僧像等。
有的中心柱和四壁上部貼有影塑千佛、供養菩薩和飛天。
然後在石窟的窟頂和四壁滿繪壁畫,頂和四壁上部多繪天宮伎樂。
四壁下部為藥叉或裝飾花紋,中部壁面除千佛外,主要畫佛傳、本生和因緣故事,位置適中,醒目突出。
這類故事畫的構圖,除單幅的外,多為橫卷連環畫形式。
就好比眼前這個莫高窟285窟的《五百強盜成佛》故事畫,表現了作戰、被俘、審訊、受刑等場面。
以白色為底,色調清新雅緻,風格明快灑脫,是西魏壁畫的傑作。
北朝佛教重視禪行,故此時洞窟內容多與僧人坐禪觀佛的宗教活動有關。
北魏壁畫多以土紅為底色,用青、綠、赭、白等色敷彩,色彩熱烈厚重,風格樸拙渾厚,並有濃厚的西域佛教藝術特徵。
西魏以後多用白色壁面為底,色調趨於清新雅緻,風格明快灑脫,呈現出中原風格。
現在繼續跟隨我的腳步往前走,現在你們所看到的石窟是五代至宋朝時期的。
這個時期的窟形主要為中心佛壇窟,佛壇後部有連至窟頂的背屏。
窟頂為覆鬥形,下端四角處鑿出圓拱形凹面,畫四大天王像。
在莫高窟下層大窟的窟前曾建有木構殿堂建築,構成前殿後窟的格局。
現存的4座宋初木構窟簷較多地保留唐代風格,是研究唐宋建築的重要資料。
只不過這一時期的彩塑遭到嚴重破壞,僅存兩窟,造型雖有唐代餘風,但技藝不如唐代精湛。
壁畫題材多沿襲唐代,主要有佛像畫、經變畫、佛教史蹟畫、瑞像圖和供養人畫像。
第61窟有通貫西壁的巨幅《五臺山圖》,面積約50平方米,是莫高窟最大的一幅壁畫。
畫中運用鳥瞰式透視法,描繪了河北道鎮州至太原、五臺方圓數百里內的山巒、河流、城市、橋樑。
以及店鋪、寺廟、蘭若、菴廬、佛塔,還有其中的送貢、進香、商旅、行腳、推磨、踏碓等各種人物活動,是一幅形象的歷史地圖和社會生活圖景。
而這一時期的壁畫,猶存唐代餘風,人物肌肉豐腴,設色熱烈,線描豪放而有變化,只是用筆粗糙簡率。
到了西夏時期更是出現了公式化的情況,經變內容空洞,人物神情呆板,色彩貧乏,線條柔弱無力。
而且西夏到元代期間,新開鑿的洞窟很少,多是改建舊窟,重繪壁畫。
壁畫雖多,但是新題材很少,只是在構圖和敷彩上有一些特點,但是不多,我就不一一例舉了。”
秦遠使用流利的法語,將他從網上查閱的資料翻譯成了正宗的法語,讓一群外國學生聽的津津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