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車在飛揚的塵土中賓士,杜恪親自駕駛一輛,跟著車隊在月球表面馳騁,頭頂上有明亮的太陽與光芒,但背景依然是漆黑一片。
沒有大氣層折射、散射,月球上看到的太陽就是個耀眼的發光體,並不能把整個天空照亮。
啟動宇航服眼罩上的濾光系統,杜恪可以直視太陽,此時的太陽看起來要比地球上看得小一些,背景漆黑,光芒灑落時還有一圈一圈的光環,十分漂亮。
“小慧。”
“在。”
“給我自拍。”杜恪對著月球車中配備的人工智慧說話,很快人工智慧就幫助他完成一張自拍,再上傳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
如今他已經很少發朋友圈,但是遇到登月這種稀罕事,還是值得配圖發一發的。
知道杜恪登月的人並不多,所以朋友圈一發,短短几分鐘內,就收到了幾百個贊,評論更是翻不過來。他的微信好友,都是家人、同學、同事、助理,沒有其他閒雜人等——跟領導們、軍方人員交流,都有專業渠道,用不著微信這個方式。
很快。
車隊就停在了廣寒山上,廣寒山是基地附近的環形山,根據科研人員的推斷,這個環形山大約形成在五百萬年前。因為月球上沒有風蝕、水蝕等侵蝕手段,所以這裡依然保持著五百萬年前被隕石撞擊後的樣子。月球基地的科學家們,最喜歡在這裡開展科研。
今天杜恪隨隊過來,就是看看科學家們都是怎麼研究的。
“杜院士……”
“你們忙你們的,不用管我,我在附近轉一轉。”
杜恪穿著一套合身的宇航服,踩在月壤上感受著只有地球六分之一的重力,走路輕飄飄的好似要飛起來,蹦蹦跳跳是最適合的前進方式。
他拿出隨身攜帶的柺杖,然後慢慢的爬上一座小山頭,找到一面比較平坦的地方,用柺杖在月壤表面上寫字——杜恪到此一遊。
“哈哈,這行字怕是可以存在幾十萬年。”
做了一箇中二舉動之後,杜恪才從山頭上下來,來到科研工作區域,看到有科學家正在用土行孫系列盾構機,在廣寒山上打洞,取出各種不一樣的岩石、月壤標本。這個科研專案組,希望對月球不同區域的岩石、月壤進行分析,從而得出月球是如何誕生的。
月球的質量相對於地球來說,是有些過於大了。
從天文觀測的結果來看,一般大質量的衛星都在巨行星旁邊,比如木星、土星、海王星這種氣態巨行星,就有著木衛一二三四、土衛六、海衛一這種大型衛星。而目前的天體形成假說,很難支援地球擁有如此大的衛星,而從外面捕獲的話,也基本做不到。
所以目前主流的學說,是支援行星撞擊這個起源。
推測當年可能有一顆火星大小的行星與地球相撞,然後地球在強大的能量中融化,拋散處很多物質,這些物質慢慢吸積從而形成了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