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時間還早,從鋼鐵廠回來,也就才四點多鐘,所以,酒館裡面照例是沒有人的,這個時候,一機廠還沒下班呢。
幾個人坐在了靠火爐子旁邊的桌子上,公文包放在了桌子上,一直都在盧峰的視線內。
“來,給你們幾個,看看我的好東西。”杜友文說著,開啟了自己的公文包,從裡面拿出來了兩個小盒子。
一人一個,推到了他們的面前,兩人都很奇怪地接過來,開啟一看,頓時,眼睛就睜大了。
“這,這是什麼?”
“手錶?指標在哪裡?”兩人發出的驚呼,讓杜友文很滿意,畢竟,在這個時代的人,還是沒有幾個見過電子錶的。
現在,大家最常見的還是機械手錶,每天需要上發條,調整指標來指示時間,像現在這樣,錶盤的上面,沒有任何的錶針,沒有錶盤,只有一個顯示螢幕!
沒錯,上面只有一個螢幕,螢幕上面,是造型古怪的數字,中間透過一個冒號,把前後兩部分分開,此時,那個冒號還在不停地跳動著。
看樣子,好像顯示的是時間?正是因為根據這個,才算是能認出來是手錶。
但是,誰見過這樣的手錶?
趙明把手錶放在耳朵邊上,仔細地傾聽著,裡面也沒有咔嚓咔嚓的發條的響聲,什麼聲音都沒有。
“這手錶,太古怪了吧。”盧峰說道:“這是什麼東西?”
“電子錶啊。”杜友文說道:“這可是日本貨,最新的技術,這東西,高大上,怎麼樣?這兩塊手錶,就送你們了。”
在這個年代,電子手錶的確是高檔貨。
瑞士自古以來,就是鐘錶之鄉,早在1955年,瑞士靠其生產擺輪遊絲的成熟經驗和精湛的技術,首先研製成功擺輪式電子手錶,幾年之後,美國研製成音叉電子手錶。它比前者結構簡單,走時精確,被稱為第二代電子錶。
不過,這兩種手錶,都沒有大量推廣開,畢竟走時和機械手錶相比,還是有差距的,一直到了1969年,日本研製成石英電子手錶,精確度相當高,才算是真正地推廣開來。這種被稱為第三代電子手錶。
不過,這三種手錶,均保留了傳統的指標錶盤式表面,並不算徹底的技術革新。
一直到了七十年代中期,液晶顯示數字的7段數碼管被製造了出來,這樣才有了直接顯示數字的石英電子手錶,這種表內部結構運用積體電路,走時更為精確,被稱為第四代電子手錶。
它的結構,完全拋棄了以前的機械結構,全部電子化,屬於一種新鮮的高大上的東西,在這個時代,是一種全新的東西,推廣出來之後,幾乎每一個見到它的人,都會驚訝於這種手錶的外觀,算是一個潮流了。
很快,人人都以能夠購買到一塊電子手錶為榮。
當然了,這股潮流刮幾十年,到了後期,又會變成機械手錶的時代,尤其是到了高考上,為了防止在手錶中作弊,那可是提出了硬性要求,必須要用機械手錶,而高貴的機械手錶,更是成為了成功人士的標配,奢華的象徵。
至於現在,戴上一塊電子手錶,才是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