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已經變成“先帝”的天子居然還活著,居然還讓西陽王在懸瓠遇到了,隨後毫髮無損的抵達安陸,接見各地官員,無數渠道得來的訊息,證明這位是真的。
鄧孝儒其實無所謂這個天子是真是假,反正他是杞王集團的人,但這個訊息對於首鼠兩端、作壁上觀的關隴人士來說,卻有著極大的吸引力。
天子要重建朝廷,對於這些人及其背後的家族來說就是難得的機會,畢竟在重建的朝廷做官,比投靠尉遲惇要好一些,因為對方已經有了自己的親信和基本盤,而如今的天子沒有。
這些人投奔尉遲惇,比不過尉遲惇的親信,也比不過尉遲氏的嫡系文武官員,最多當一個清貴無實權的高官,看著人家吃肉,自己只能喝湯。
而在重建的朝廷當官,有很大機會當大官,掌握實權,還能讓族人連帶著沾光。
但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宇文氏真的能在關中站穩腳跟,不然這些人精是不會壓上身家在宇文氏這邊下注的。
那麼宇文氏如何做,才能讓人覺得真的在關中站穩腳跟?
說難也不難,那就是擊退尉遲氏大軍,打一個大勝仗,證明自己的實力,一如當年太祖那樣,擊退數次來犯的高歡,向大家證明自己的能力,凝聚人心。
所以只有當杞王擊退了尉遲勤、尉遲敬兩兄弟的進攻,再加上天子重建朝廷的誘惑,才能讓作壁上觀的關隴人士真心實意投入宇文氏的陣營。
然而要擊敗尉遲勤、尉遲敬兩兄弟談何容易,對方有兵力優勢,兵馬眾多,戰鬥力強,如今雍州軍處於守勢,除非等對方出昏招,不然己方很難有機會翻盤。
尉遲勤久經戰陣,稱得上沙場宿將,此次用兵,一開始試圖長途奔襲長安,失敗之後沒有冒進,而是不慌不忙的集結兵力、尋找機會,很難想象尉遲勤會犯大錯。
攻打潼關的尉遲敬,用兵中規中矩,又有親兄長策應,糧草也不缺,想要等對方出現破綻,恐怕也不現實。
尉遲氏五個堂兄弟,似乎有些私人恩怨,杞王不是沒有想過用離間計,但目前看來行不通,這五個人至少目前來看沒有什麼反目成仇的可能。
相反,是兄弟齊心、各自分工,各項佈置井井有條。
尉遲勤、尉遲敬這對親兄弟攻打關中,不存在勾心鬥角的問題,而另一邊,尉遲惇親自領兵攻打淮水上游的豫州懸瓠,尉遲佑耆坐鎮淮南,這對親兄弟自然也不會勾心鬥角。
坐鎮鄴城的尉遲順負責穩定後方人心,他和尉遲惇、尉遲佑耆不是同母兄弟,據說是有隔閡,但其被立為偽帝的外孫跟著尉遲惇在外,尉遲順想在鄴城搞事也搞不起來。
尉遲氏一方目前幾乎不太可能出現破綻,不會給宇文氏機會翻盤,而宇文氏這邊唯一有機會的西陽王,現在已經被困在懸瓠,所以,關中這邊必須要想辦法創造機會。
杞王急需一場勝利開啟局面,而機會就在潼關,就在潼關東南的小關,一如當年那樣。
那是五十多年前,時值東西魏相爭,東魏權臣高歡親自率軍西征,當時東軍(東魏軍)兵分三路西進,北路走蒲坂意圖渡河入關中,中路進攻潼關,南路經山南荊州走武關道進逼長安。
高歡親率北路大軍抵達蒲坂,前鋒過河立寨隨後搭建三條浮橋,威逼西岸朝邑,南路在猛將高傲曹的帶領下,一路勢如破竹逼近武關,形式對西魏來說十分嚴峻。
西魏文武認為事有輕重緩急,要先在朝邑阻擊即將過河的高歡大軍主力,而丞相宇文泰卻力排眾議,捨近求遠,把西軍(西魏軍)主力投入到潼關。
因為他判斷東軍的主攻方向是潼關,其他兩路是佯攻。
中路東軍的主將竇泰能征善戰,是高歡的心腹,兩人又是連襟,而竇泰確實承擔著主攻的重任,結果這位驍將領兵抵達潼關附近時,被從小關摸出來的西軍偷襲。
小關一戰東軍慘敗,走投無路的竇泰自刎,訊息傳來,高歡黯然退兵,而南路東軍主將高敖曹得知竇泰敗亡,只能無奈東撤。
五十年過去了,相似的一幕再度發生,尉遲氏的東軍大舉進攻關中,而宇文氏的西軍在朝邑、潼關和對方對峙,不過此時的宇文氏處境稍好,尉遲氏的南路大軍被擋在了山南荊州方城以東。
幷州總管尉遲勤於蒲坂集結大軍,打造大量船隻,似乎是要搭建浮橋,亦或是乘船強渡黃河,這一幕,和當年搭建浮橋虛張聲勢的高歡相似。
尉遲勤之弟、河陽總管尉遲敬,如今是中路大軍主帥,就在關外大營坐鎮,雖然每日裡只是悶頭攻城,但極有可能和當年的竇泰那樣,承擔著主攻的重任。
鄧孝儒想要擊退尉遲敬,正面進攻很難得手,因為對方的兵多,又有牢固的營寨做據點,基本不存在偷襲成功的可能。
那麼,若他派精銳從小關出擊,想辦法繞到尉遲敬大營的後方、糧草集散地弘農郡,一把火將對方堆積如山的糧草燒掉,尉遲敬的大軍就完蛋了。
尉遲敬潰敗,在蒲坂的尉遲勤孤掌難鳴,只能放棄渡河的打算黯然撤軍,雍州軍可以撤回主力調往散關,將席毗羅擊退,如此一來,關中局勢穩定,新朝廷建立起來,人心就定了。
想到這裡,鄧孝儒望向東南的小關方向,如今夜色降臨,他看不見小關方向的動靜,只能掏出懷錶就著火光看看時間。
現在是晚上八點整,按照約定,在小關已飽食一餐的精銳們就要出發了,趁夜向東摸去,想辦法繞過敵軍遊哨,繞過大營,摸到弘農郡囤積糧草處。
尉遲敬會不提防這一手麼?不會,對方肯定會做好相應佈置,設立烽燧警戒,一般情況下要搞偷襲絕無可能成功,但若是....
若是負責警戒的將領故意看不見,為雍州軍做內應,那就不一樣了。
弘農楊氏,是弘農的著姓大族,此次尉遲敬率大軍攻打潼關,許多楊氏子弟隨軍效力,而這些人之中,有人私下和鄧孝儒接觸,願意作為內應,引雍州軍到弘農放火燒糧。
這個機會,若抓住了能夠一錘定音、扭轉局勢,這可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