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之器,有取水和改流兩部,自王景修復卞渠起,改良了濮陽附近黃河的水災,引三河通渠,算是疏浚溝渠之法以散大河之奔流……”
郭誼走在路上,和兩人說起了之前看到過的些許地誌,都詳盡且同一的記錄了這些年濮陽、陳留等地的變遷。
而現在,主持修太壽陂,實際上是要將太壽水以築陂的方式攏圍,然後引導流向田土,因此可得灌溉之所,工程可謂浩大。
但現在也非是開鑿運河的關鍵。
郭誼說到這,對諸葛亮道:“現階段,築太壽陂,你知道用意何在嗎?”
“我想想,”諸葛亮略微思考,他現在已養成了答前深思的習慣,而這個習慣是郭嘉教給他的,片刻後,諸葛亮抬起頭來,“應當是為舒緩水流,沿河改道,然後方便圍湖造田。”
“嗯,”郭誼略微點頭,“圍湖造田是為了取水方便,引入田土來灌溉,如此可讓土壤也有改質,針對此,我可有數道策略先行,同時可以開啟數道漕運路線。”
“我翻遍了典冊,還詢問了不少官吏,同時請子脩在與人交談時注重問及水利之事,發現當年畢嵐曾督造水翻車,用於宮廷灑水。”
“於是也可在此基礎上進行改良。”
郭誼說到這,眉飛色舞,已然是成竹在胸,眾人走到了河邊,此刻在一條湍急的河流中,有一長坡結構的木車伸入水下。
主體為一條極長的龍骨,另一端延伸至岸上,龍骨的背腹都有葉板以擋水,兩段則是大小各異的木輪。
其實便是兩個軸輪之間有木鏈結構,類似後來的單車鏈條,連結前後輪子可轉動。
只是這輪子變成了木鏈,鏈上有葉板可以擋水於其中,隨著輪軸轉動,於是可以將水從低處取出,送至高處,再流入其他地方。
郭誼此刻走到了岸上一端,此處是用輪軸把力進行轉換,做了一個豎直方向的圓筒,圓筒每隔一個角度延伸有均衡的踏板,此刻有三名壯丁在踏板上反覆踩踏。
當踏板踩轉的時候,會拉動翻車上端軸輪兩側的把手,繼而帶動上側軸輪旋轉。
如此,整個翻車運轉起來,水慢慢的被送至上端,郭誼指著面前的圓筒踏板車,道:“其實改良的部分在用力上。”
“翻車轉動需以外力輔助,外力可以用很多結構來築造,人力是最方便的東西,但除此之外還可以用自然力。”
諸葛亮、典韋兩人看到龍骨水翻車的時候,就已經感覺震撼了,並且這本就是大漢瑰寶似的創造,但目前很少用於農耕。
他們之前也只是在書上看到過,而郭誼則是早早知曉原理,在最近才找到能有此技藝的木匠,和他們一起做此木車。
主要是輪轉、葉板的製作,需要極高的銼工技藝,要有木鞘連結。
現在才有十數人能夠熟稔製作工序,但在當年,這個東西可是根本不會外傳的,畢嵐乃是宦官,在製作此器後,沒有大量量產於民間,大多用來給皇室所用。
當然,郭誼也覺得一位宦官或許不會親自去研究這些,這或許是當地某些聰慧農戶的創造,但他為督造,替漢廷出錢出力,也就落到他頭上,此等翻車智慧,屬於是當地先民的智慧結晶。
“如此利民之器,只存在於典策之中,卻未見大肆量產於利民之處,實在是令人感慨……”
諸葛亮在旁還抱著手弩,但是神情卻十分迷茫,而後長長的嘆了口氣,他覺得還是以前學識少的時候快樂些。
知道得太多反而不會快樂。
“無妨,”郭誼笑了笑道:“這東西只要製出來,並且克服了精細處的隱秘難關,那麼就很容易推廣出去,現在依然可以用來利國利民。”
“龍骨水翻車,連弩……”郭誼長舒了一口氣,滿意的看著眼前取水的場景,“此兩項,足以讓境內振奮。”
“我打算在這裡再加數條木道,取水到高處之後,可以用管道運送各處,木道最好選用大竹製作,又或者可以建造大水池蓄水,用閥門原理將水存於其中,這樣方便隨時取用,”郭誼的表情依舊還是十分興奮,並且話如連珠一般,根本停不下來,“所以,無論是龍骨水翻車的外設裝置,還是水車,輪軸等物件,都還需要大量的時間來專研,且還要指定一系列的政策,以取水而用。”
“此物,要用告示普及百姓,將此器為民裝載,但技藝設計等的確暫不能廣為流傳,需等日後再徐徐傳之,且還有溝渠挖掘,堆陂等事亟待商議解決,總之,快些將此物先展示於民!”
諸葛亮看郭誼的興致如此高漲,此刻也不覺得累了,畢竟相比之下,他和郭誼每日的付出不是正比。
而且心態也有所不同,郭誼是一直在享受著,但諸葛亮卻不是。
老師就算再非人,也會有疲憊的時候,但他依舊樂在其中,這等志趣不可謂不高潔,乃至比起大部分的儒生都要高潔很多。
因為他從來不會標榜自己,自傲功績。
但諸葛亮長期暗中觀察不難發現,自家老師在每一次公務、讀書有所得後,都會莫名其妙的笑起來,然後高興不已,大為慶幸,彷彿是終於達成了某種成就一般。
似這等對自己有所要求,且每日完成甘之如飴的品行,令諸葛亮敬佩。
因為在他小時候一直覺得,讀書做事,都是十分枯燥的事情,哪裡有什麼值得高興的,不過現在他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