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城是在二十幾年前建立起來的。
北燕也有一些能工巧匠,在建造燕城的時候,其實也高價買了一些中原漢人的工匠過去,讓他們幫忙建造。
都城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
能夠容納七十萬人的都城,也有一千畝左右。
東西寬700多米,南北長900多米。
相比較元大都,北燕的燕城建造的規模已經不弱於大乾的京師長安。
當然,真的要是和長安比起來,那還是不如的。
長安城如今已經再一次擴建了,外城往外建造了不少房屋。
因為百姓們實在是太多了,人員也有一些擁擠,為了發展,也為了軍餉。
蕭奕早就下令,要擴建。
不僅如此,還要在旁邊的藍田、鄠縣等地,建立新的都城。
以後,將會把一些大型的專業化市場,放在這些地方,比如馬市。
還有外商也要進行分流,讓他們在旁邊的市場上做交易,然後可以帶著錢,到長安的大市場購物。
如今的長安,要比燕城大多了。
而隨著蕭政的到來,並且佈置好了總攻的路線,戰爭也就在二月初打響了。
王翦、章邯以速戰速決的方式,死戰不休。
終於是把鑲黃旗、正藍旗兩個北燕的旗兵大軍給熬退了。
大軍壓境。
這時候,已經不單單是依靠主將的兇猛了。
燕雲十六騎身披黑甲,這披甲率要遠遠高於北燕,同時,裝備也都非常精良。
蕭政訓練他們的時候,採取的也都是上中下三個方法,上等兵,完全就是龍衛軍。
當年,嶽山帶著龍衛軍能夠征戰四方,這一支鐵騎的實力,那堪稱是古往今來第一。
北地也流傳著一個說法。
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王翦、章邯帶領的大軍之中,就有著上中下三等士兵。
當他們參與到了戰場之上,自然也是要有一個排程,又要分為兵種,之間也要相互配合。
相比較起來,北燕的旗兵子弟,就沒有這麼的正規以及細化的兵力等級劃分。
上了戰場,也就沒有什麼排程可言。
完全就是廝殺、廝殺、再廝殺。
但是這種打法遇上了燕雲十六騎,那自然是有了一個差距。
真要論堅韌力度。
那還是燕雲十六騎的持久力更長。
僅僅是三天的時間。
血戰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