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任兵部尚書韓世重為龍衛軍大帥,親自帶領龍衛軍前往洛陽,一旦嶽將軍不敵,可撤回京師,到時候,李賊渡河,我們可以半道而阻,又或者是以左右之勢,夾擊李賊。”
“雖說李賊來勢洶洶,且在潞州和嶽將軍打了個平手,但從大局來看,一旦潞州失守,京師這邊就失去了北面大門,以至於京師直面李賊,所以,若龍衛軍真是去了洛陽怕反而是直接給李賊開啟了大門!”
“諸公,別忘了,還有荊州的趙玄甲一直到現在都沒有動靜,此人還直接放燕王殿下兵進江夏,怕不是故意而為之,就是為了讓燕王殿下對抗董琢,他則是引而不發,尋找最好的時機。而如今李賊南下,來是兇兇,若是禁軍全部北上抵擋李賊,他直接帶兵北上,很快就能夠兵臨京師,到時候便沒了兵力來抵擋趙玄甲了啊!”
“不能發龍武軍、武衛軍等去援嗎?說到底,他們也不過是被李林甫這個老賊蠱惑了人心,也算是裹挾著他們謀反,如今京師岌岌可危,哪裡不能抽調兵力去援護?”
不得不說,朝議還是有效果的,最起碼能讓不知兵的大臣們稍微弄懂一些局勢。
但與此同時,也不得不承認,朝議反而使得一些戰略選擇的兩難清晰無誤的展現了出來,譬如最大的精銳龍衛軍,也就是嶽山養出來的最強大軍去不去洛陽?此時要不要發驍衛軍去臨汾郡支援?有過謀反的龍武軍、武衛軍、金吾衛軍這三軍可否適當排程,向北援護?
每個動作,都有它的利弊,但必須要做出動作,否則便是貽誤軍機,而這個時候,就需要大略聽明白利弊的太子和官員們一起來一錘定音了。
當然了,畢竟朝廷有著一位能征善戰的軍神嶽山,還有一位三朝元老,當年太宗部下的頂級謀士,監國太子也是一位有些經驗和決斷的,他稍作思索,便先在心中有了大略有了定論:
首先,像是這等緊急而又重大的軍事決策,還是要聽一聽嶽山和張久陵兩人的建言,他們乃是專業人士,自己看起來有勇有謀,那是勇有餘而謀不足。
這個時代的戰場,都是以冷兵器為主,講究的不僅僅是一個兵力上的懸殊,還有一個就是戰場上的指揮排程,以及大方向上的布控。
其次,蕭奕又覺得董琢、李原、趙玄甲這些人的人名就有一些詭異,大乾竟然養出來這些個有著諸侯之實力的人來,就好像是有人故意而為之,完全就是給他找難題,所以蕭奕更加大意不得。
一面需要在全域性戰略上留足餘地,一面卻又該針對直面京師的李原全力以赴。
“孤意已決。”
稍作猶豫之後,蕭奕便於座中凜然出聲。
而隨著燭火搖曳,堂上二三十人也一時嚴肅靜聽。
“龍衛軍按兵不動,駐守京師,防止趙玄甲趁機謀反,直上京師。”蕭奕當先而言。
“臣附議。”張久陵坐在有著墊子的椅子上,當先作答,嶽山也是點點頭,表示附議。
龍衛軍確實動不得。
因為現在的情況來看,京師最精銳的大軍就是龍衛軍,一旦龍衛軍動了,京師也就失去了最精銳大軍的守衛,就算是這城牆高大堅固,卻也難守。
所以一言既出,便無人再爭論此事,龍衛軍不動,可這潞州還是要支援,李賊還是要去平叛。
“殿下。”
蕭奕剛要繼續說下去,張久陵卻已經按捺不住,當眾直截了當詢問他一件大事:“殿下可是要親征?”
蕭奕心下恍然,面上醒悟,卻是當場回道:“是。”
接著直接解釋道:“若是孤不親征,何以徹底平定李賊之亂,你們也看到了,大乾最精銳的龍衛軍不能出動,要守住京師,防止荊州趙玄甲。”
“而一個龍衛軍怕是不夠的,三萬人,如何防?”
“孤打算讓安將軍帶著驍衛軍去洛陽,以防止李賊從洛陽處攻破潼關,直接兵臨京師。”
“如此一來,也就沒有了將帥之才可以帶兵支援潞州,聯合嶽將軍一起平定李賊之亂。”
“孤帶著龍武軍、武衛軍、金吾衛軍三軍的將士們北上,也算是給他們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