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嶽紅翎帶兵前往潞州的訊息,卻很快向著京師之外席捲而去,雖一些人早有預料,但聽到太子詔令降下,仍有一種恍然不真實的感覺。
本以為,太子殿下清算了李林甫這位奸相,也就天下安寧了。
誰曾想。
這月餘不到的時間,就有兩個太守舉起謀反了。
太傅府,書房之中,一方紅木條桉後,張久陵坐在黑漆靠背椅上,神情專注,手持羊毫筆,正在書寫著什麼,
藉著軒窗處光線可見,“三邊兵備條疏”。
張久陵能成為三朝元老,可不單單是文臣之首,天下名流那麼簡單,他也是熟讀兵書,並且當年跟隨先帝太宗一起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之人,也是一位頂級謀士,如今準備對於太守謀逆一事,具成一疏,陳奏於上。
太子殿下如今乃是正統,他們這些京師老臣,也必須保證太子殿下的正統身份。
所以,他這個奏疏的影響比較大,直接給董琢定下逆賊之名。
反駁了董琢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在興兵四處為禍,割據江東之地。
就在張久陵書寫著策疏時,只聽得屋外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張久陵之子張柬之,快步進入書房,在獸頭薰籠旁立定身形,拱手道:“父親。”
“回來了,可曾打聽著什麼訊息?”張久陵放下羊毫筆,抬眸看向張柬之,其人枯瘦的面容上,比之先前多了些許沉凝氣度。
張柬之低聲道:“父親,殿下似乎有意要親征,南衙禁軍運送的糧草超出了規格,遠遠超過三萬羽林衛的預算。”
張久陵嘆了一口氣,一時間,心頭也有幾分煩躁。
當今監國太子有勇有謀是好事不假,不然,李林甫的一場叛亂,這位監國太子可能就死於東宮。
然而,太子有勇有謀,也就不那麼安分。
如今聽得董琢在江東謀逆,而李原在晉陽又有異動,竟然起了親征的念頭。
須知道,監國太子如今還無後呢。
若是在戰場之上有個什麼好歹,他們可怎麼辦?
是迎回二皇子秦王殿下,還是越過秦王,舉三皇子燕王殿下?
張久陵沉吟片刻,壓下心頭的負面情緒,吩咐道:“繼續觀望吧,太子親征也未必是一件壞事。”
張柬之聞言,面色怔了下,遲疑道:“父親,我……。”
張久陵喝了一口茶,看了看自己這個年歲已經快要三十的長子,嗡聲道:“我知道你的心思,此番,若是太子殿下真的親征,你便跟著一起吧。”
張柬之面色變幻了下,按捺住心底湧起的一股激動,道:“是,父親。”
張久陵則是一邊提起筆,一邊輕聲道:“以前不讓你出仕,一來,是因為我這身份,對於你而言,並非是什麼好事兒,三朝元老,名氣大,卻也讓張家要承受這等盛名帶來的壓力。”
“二來,李林甫把持朝堂,你若出仕,必定會被一些人推舉出來,當做是打壓李林甫的一把刀。”
“但是你為人謙和、心思純良,根本就不適合當這一把刀。”
“你可明白?”
張柬之這才完完全全地明白自己這位老父親為何一直攔著不讓自己出仕入朝為官,頓時,感動不已,也愧疚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