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05年,在趙武靈王施行胡服騎射三年之後,趙國兵強馬壯,內外安定, 趙武靈王舉兵二十萬討伐中山國。
嶽池大將軍率領的趙國大軍勢如破竹,不出半月連連攻下了中山國的石邑、丹丘、鄗和東垣等地。
中山告急,齊王見到中山王派出的使者之後即欲發兵來救。齊將匡章率兵十萬剛剛啟程,趙國派出的使者也到了燕國見了燕昭王姬職。燕與齊有滅國之仇,趙國使者請求燕王出兵節制齊國,燕王遂召見樂毅、鄒衍和劇辛等人前來商議。
燕王見了諸位道:
“今趙國出兵伐中山,齊乃發兵來救!趙君請使者來見寡人,邀寡人共同出兵!諸位以為如何?”
“大王以為如何?”大夫鄒衍反問道。
“趙國與我有恩,齊和中山與寡人有仇,恩怨分明,我當出兵相助!”燕王道。
“趙伐中山,齊必救之,趙國豈有不知之理?趙國在出兵之前不來和大王相商,事到臨頭再來請求,是何道理?中山國雖小,亦有九千乘之稱,萬乘大國之戰豈能事先不思慮周全?” 鄒衍道。
“卿以為是何道理?”燕王問道。
“以燕趙之力對齊和中山,大王覺得孰強孰弱?” 鄒衍又是不答反問道。
“旗鼓相當!”燕王答道。
“這就是了!即使大王出兵,合燕趙之力也不能勢壓齊國,大王豈有出兵的道理?這也是趙國不在事前先和大王商量的緣故!” 鄒衍道。
“你的意思是趙國並非誠意相邀?”燕王疑道。
“在我看來趙君不光沒有誠意邀請大王出兵,就連真想攻取中山國的誠意也沒有!” 鄒衍道。
“昔日寡人曾久居趙國,深知趙國君臣一心要吞併中山國,攻打中山國豈會有假!”燕王搖頭道。
將軍劇辛聞後道:
“今趙國舉兵二十萬,樂池領兵十萬攻打中山,趙渴領兵十萬在馬陵以西按兵不動,拒趙之意甚明,趙國早有應對齊之策!若是大王出兵,趙國可以與齊一戰;若是大王不出兵,趙國不日即將撤兵!”
“倘若寡人果真出兵助燕,可否一戰?”燕王問道。
“可以一戰!”劇辛答道。
“時機未到,不可輕戰!”樂毅搖頭道:
“鄒大夫言之有理!趙國雖有意滅中山,但要想一戰消滅中山國是不可能的,趙君和肥義自然明白這個道理!此戰趙國雖然聲勢浩大,但早就做好了多種準備,目的在於試探各方虛實,為他日之戰做好準備!大王報仇心切,切不可操之過急!”
“如今齊國正當強盛之時,又有名將匡章親自率軍來救中山,此戰不可戰!” 鄒衍道。
“倘若大王出兵十萬,燕趙以二十萬對他匡章十萬人馬又有何懼?他匡章是世之名將,難道我等皆是婦孺之將?”劇辛不服道。
“齊國又何止十萬兵馬?這一仗即使勝了又能說明什麼?趙君年少好武,肥義老成謀深,這二人一進一退,有淺有深,可謂珠聯璧合,心中早就有了打算,大王不可成為別人的棋子!”樂毅道。
“他二人皆與我有恩,我若不出兵,如何回覆趙君?”燕王為難道。
“這個容易!大王可以先答應下來,但以燕東戰事為由推遲出兵,待到半月之後,匡章大軍到來,趙國或許已經退兵了!” 鄒衍道。
“唉┄┄”燕王姬職嘆道:
“如今齊國這般強大,我燕國大仇何時能報啊┄┄!”
“大王尚且年輕,報仇之事不在一時!” 鄒衍道。
“大王!末將願意替大王分憂,前去會一會那匡章!”劇辛大聲道。
燕王看看眾人,沉默不語,樂毅道:
“大王若想早日報仇,臣有一計,可以相助大王!”
“哦┄┄?愛卿請講!”燕王道。
“當今天下,能與齊相抗的只有秦和楚。若使齊和秦楚爭鬥,趙可趁機取中山,我大燕亦可漁翁得利,伺機而動!如今秦國新君年幼,齊國正盛,韓魏也逐漸倒向齊國,秦國必定再圖與楚結盟,秦楚結盟,齊國必不能容。大王可派使者到秦國,與秦再次結盟,同時暗示宣太后儘快與楚結盟,宣太后本是楚國人,必定欣然答應!如今田文初登相位,正是謀取功名之時,必定會聯合韓魏徵楚伐秦。齊韓魏和秦楚之間爭鬥不休,燕趙從中取勢,必定事半功倍,有機可趁!”樂毅道。
樂毅一口氣說完,燕王聽後沉思道:
“嗯┄┄此計甚好!”
“大丈夫相時而動,將軍此計可行!趙國早晚必取中山,與齊一戰在所難免。齊國再強,也不能與秦楚和趙同時為敵!倘若齊國果真與三國為敵,我燕國居中取勢,即使戰事稍有閃失,也不至於有滅國之禍,如此離報仇之日也就不遠了!” 鄒衍道。
“好!就依將軍!”燕王喜道。
趙國派去燕國的使者回來見了趙君,告訴趙雍燕國並無和齊國交戰的決心,趙雍遂立即派人到了齊國。趙國使者對齊王道:
“今次我趙國出兵中山國,只為剷除天福教這個禍害,並無吞併中山國的意圖!趙國無意與齊國交戰,請大王撤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