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原是中原一霸,魏文侯之時,魏國率先稱雄七國,為他國所忌憚。此時魏惠王在位剛好五十年,五十年間,前面三十年魏國的實力並沒有明顯削弱,後面二十年間,自龐涓死後,魏國曆經幾次大戰都被戰敗,國力大減。到了此時,魏國西辱於秦,東屈於齊,南面剛剛被楚國佔了幾座城池,北面以前經常捱打的趙國,更是反過來開始不斷打擊魏國。
魏趙韓三國原本是從春秋時期的晉國分出來的三個國家,一百多年以來,相互間的恩恩怨怨,打打殺殺從未停過。相互間時而二者聯合對一,時而三者聯合對外,時而又拉攏外部勢力對內,戰略不斷轉換,如同七國間複雜的關係一般,皆是因時因利而不停地變化。
此時趙國的主要策略是結盟韓國對付魏國,意圖乘魏國衰弱之際南進;魏國則依靠秦國,聯合北面的燕國來對付趙國,並將趙國看成是當下的主要對手。
魏惠王快要八十歲了,戰國時期能夠活到八十歲的人也不多。魏惠王從季五那裡得了“七隱”寶囊,尋思著如何利用這其中的天機,獲得七隱中的高人來恢復昔日強大的魏國。魏惠王想找張儀來商議,覺得不妥,繼而想找惠施來商議,卻得知惠施剛剛離開了魏國。魏惠王正在猶豫不決的時候,突然有人來報,說趙國國君趙肅侯死了。
趙肅侯是一代賢君,此時各國國君俱已稱王,趙肅侯卻不稱王,自降一級依然稱“君”,趙國正是在趙肅侯的時候慢慢變得強大了起來。魏惠王一聽趙肅侯死了,覺得機會來了,準備乘機攻打趙國,心想即使滅不了趙國,也要從趙國手裡搶幾座城池下來。魏惠王立即著手計劃攻趙的事,於是就將七隱之事放在了一邊。
趙肅侯之死的訊息很快傳遍了各國,秦、燕這兩個趙國的鄰國自然與魏國的想法一般,計劃以到趙國弔喪為名,帶兵乘機入侵趙國。齊、楚兩國聽到訊息後也不甘落後,作為七國中的兩個強國,自然不能坐視其他人佔了便宜,於是也欲乘亂入趙,以圖見機行事,從中漁利。
趙肅侯死時太子趙雍剛滿十五歲,趙肅侯將兒子託付給大臣肥義照顧。面對來勢洶洶的秦、燕、魏、齊、楚五國,肥義憂心忡忡,冥思苦想,尋找對策。肥義想到了對付楚和燕兩國的辦法,決定利用他和婁煩王的關係,讓婁煩王在背後襲擊北面的燕國,使之無暇分身;又準備重重賄賂貪財的越王無疆,讓他乘楚懷王離開之際攻擊楚國,乘機恢復昔日的越國地位,以此來牽制楚國。肥義立即部署了上面的計劃,但對於秦、魏、齊三國卻想不出妥善的辦法。無奈之下,肥義想到了家臣李兌,肥義本不想重用李兌,但此時卻不得不用。
肥義召來了李兌,對他說道:
“自今日起,你不再是我的家臣了,他日我會奏明新君,立你為都尉,由你統領都城兵馬,護衛國都!”
“多謝相邦提拔之恩!臣定肝腦塗地為國效力,擁戴新君,護衛相邦!”李兌一聽大喜道。
“值此多事之秋,先君猝亡,少主臨危!如今各國皆帶了兵馬奔向我趙國而來,欲圖瓜分先祖基業,你有何良策!”肥義故意問道,欲讓李兌自己把肥義想要的話說出來。
“相邦英明,如今燕楚二國雖已有對策,然遠水難滅近火,不日五國就將兵至邯鄲!當務之急是阻止五國兵馬進入邯鄲,倘若五國國王孤身前來弔唁,無兵無將進入我趙國境內,局勢自然好控制!”
“你所言不差,我亦有此意!只是五國勢大,倘若用強,必起禍亂,五國以此為藉口,乘機攻打,則趙國危矣!”
“此次五國猝然來犯,並非蓄謀,雖有同進同退之意,但各懷心機,必不能戮力同心!細細思之,魏國乃為主犯,秦燕從之,齊楚再從之!魏國離邯鄲最近,攜帶的兵馬也最多,必然最先到達我國邊境,因此先從魏國下手為妙!”李兌分析得頭頭是道,肥義心中暗暗佩服。
“魏惠王年老膽怯,雖有好戰之名,卻無好戰之心,倘若行事妥當,倒是不難對付!”肥義採用了拋磚引玉的方式,好讓李兌來提出具體的辦法。
“五國雖有先後,相隔必不會久,若是單單破了一個魏國,也無濟於事!因此還需思定一個萬全之策,將這五國兵馬一同拿下,一國也不放進來,方才穩妥!適才臣想了一個辦法,正要來和相邦商議,沒想到相邦倒先問起臣來了!”
“哦?你有何妙計,快快道來!”
“相邦昔日收留臣下,乃因臣有一技之長!今五國同時來襲,臣微末之技自然難以以一敵五,若是能請到‘上下流派’中高人出山,退卻五國之兵,不過頃刻之間耳!”
“那你趕快去吧!如今之事刻不容緩,不可耽擱!”
“這┄┄恐怕臣沒有這個臉面┄┄”李兌遲疑道。
“昔日你為奔騎堂堂主,如今難道在上下流派中一點也說不上話嗎?”肥義聽李兌終於說出了請上下流派相助之事,正暗自高興,沒想到李兌竟然說他難以辦到。
“昔日上、下二門門主暗中相鬥,臣身為奔騎堂堂主,夾在中間左右為難,因此不辭而別,來做相邦家臣。如今臣雖然遠離門派,但派中之事仍知曉一二,如今上、下二門門主爭鬥更勝往昔。要退五國之兵,需使上門上流之技,亦須用下門下流之術,方可萬無一失!然這二門不和,臣自然無能同時請動這二門一同下山來助!”
“哦,原來如此!”肥義一聽,也覺得為難,隨口問道:
“這上流上門之技和下門下流之術,作何解釋?”
“上下流派由‘上下真人’杜沫大師創立,上門為上流技派,在於精研天道自然;下門為下流技派,在於培育人物。”
“如此說來奔騎之術屬於下門下流之術?”
“正是!奔騎縱躍之術因人而成,若是用於兵馬訓練,自然可以使軍隊戰力倍增!”
“嗯,這個也是我看重的地方,只是先君宗室之中意見不一,難以施行,日後新君登基,我必說服君主,使之兵強馬壯,馳騁沙場!今日且不說這個,你道眼下之事如何解決?”肥義當初看過李兌的演示,覺得他有用處,因此收留了他,以待後日讓他在軍中服役。李兌機警聰慧,心思百出,難以駕馭,肥義不敢輕用,只想日後讓他在軍中做一個教頭之類的官職,不想讓他參與朝廷國家大事,但眼下也由不得肥義多想了。
“若是相邦肯親自出馬,跟我到山中走一趟,此事可成!”
“哦?我一外人,如何能有這個臉面?”
“上下真人座下大弟子靈均子乃白狄族肥國後人,與相邦您同宗同族。肥人重義,尤以宗族之情最為看重,這個不必我說!靈均子輩分在上下二門之上,如今或有接任掌門之意,若是得到他的幫助,自然可以調動上下二門同時下山!”
“嗯,我有數了!”肥義略加思索,隨後對李兌說道:
“事不宜遲,我們即刻動身!”
肥義已經得到了訊息,五國兵馬皆已啟程,爭先恐後的奔向趙國而來。危急之時,肥義一邊派人聯絡趙國的南邊的盟國韓國和宋國,一邊趕緊帶了幾個隨從,和李兌匆匆趕往太行山中。
不出一日,肥義一行到了太行山腳下,眾人落腳休息了半晚,第二日天剛矇矇亮,李兌在前帶路,直奔五指山而去。
到了五指山腳下,眾人下了馬,徒步上了山。大約一個時辰之後,李兌告訴肥義,上下流派就在前面不遠了。眾人沿著一處半山腰的崖道走了一陣,轉過一處山崖,穿過了一個山洞,一處山門出現在眼前,肥義一看,山門一處刻了幾個大字:天地交會,上下通靈。李兌遂告訴肥義,他們已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