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成親不久,荀況卸任正濟會掌會一職,由晉佑擔任。晉佑是鶡冠子的關門弟子,鶡冠子是趙國老將龐煥的師父,在當時是和孟子、宋鈃等人齊名的大學者,因此晉佑也算是龐煥的師弟。同年,墨家鉅子秦非子病逝,光崖子接任墨家鉅子,將墨家由秦國遷到了魏國大梁。秦非子的兒子秦刃留在了秦國,秦非子生前與秦刃不睦,很不喜歡這個兒子。
秦國在呂不韋的治理下,兵強馬壯,國庫充盈,呂不韋作為大秦丞相天下聞名;而作為呂府家宰的呂明,在家鄉單父縣也是遠近聞名。呂明有一個親弟弟叫呂文,後世被人稱作呂公。哥哥發達了,呂公便舉家到了咸陽,打算投靠哥哥呂明。呂公沒想到,哥哥呂明不願意利用呂不韋的關係幫助他,只給了他一些錢財,呂公無奈,只得帶著妻子和一雙兒女在咸陽城中開了家店鋪謀生。
公元前241年,呂公在咸陽城生下了次女,取名為呂雉,這個呂雉,後來成了漢高祖劉邦的妻子。這一年冬,華陽夫人如願升為媚門媚主,主管一方媚門事業。
嬴政娶了齊楚燕三國公主,劍指三晉的戰略意圖呼之欲出,身為三晉之首的趙王趙偃坐不住了。趙偃先是聯絡好了韓王和魏王,接著派老將龐煥去了楚國,找到了春申君黃歇。
“秦乃虎狼之國,東出勢在必行,今楚秦聯姻,與狼為伍,難道春申君不覺得不妥嗎?”龐煥對黃歇道。
“大王懼秦,因而以聯姻和秦,在下攔也攔不住啊!”黃歇故意道。
“這麼說聯姻之舉並非春申君之意?”
“在下怎能與狼為伍?我與虎狼之秦勢不兩立!”
“今趙王倡議伐秦,已有韓王和魏王首肯,願推楚王為合縱之長,春申君可能說服楚王,共同伐秦?”
“無論大王願不願意,在下是贊同伐秦之舉的,但不知齊王和燕王意願如何?”
“齊燕亦已與秦聯姻,齊王向來偏安一方,難以說動,燕人與趙素來不和,想來也不會參與!”
“且不論齊國,燕國如果不肯伐秦,則大為不妥!”
“春申君此話怎講?”龐煥疑道。
“將軍既知燕趙不和,倘若趙國伐秦之際燕人在背後一擊,趙國危矣!”
“春申君此言有理!如果楚國加入,煥將竭力說服燕王合縱!”
“以老將軍之威武,若能領五國之兵,傾趙國之力伐秦,在下或可說服我王!”黃歇不願意做出頭鳥,深知趙人與秦人之間的仇恨,故而有意抬舉龐煥,想讓趙國作為此番合縱伐秦的中堅力量。
“老朽豈能領得五國之兵,這五國兵馬大將軍之職,應由春申君擔當才是!”龐煥也故意謙虛道。
“老將軍名震天下,又是鶡冠子高足,你若不肯臨陣掛帥,我王只怕不肯答應!”
“既然如此,老朽願意勉為其難,還望春申君能早有答覆!”
“只要燕國加入合縱,我楚國必不會推辭!”
“好!春申君等我的訊息就是了,老朽告辭!”龐煥向黃歇抱拳道。
龐煥回了邯鄲,向趙王趙偃建議,歸還昔日奪取的燕國數座城池,來換取燕國加入合縱。趙偃認為,一旦秦國和齊、楚、燕三國交好,必定會全力攻趙,趙國難保,因而同意了龐煥的建議,願意以小小的代價破環秦國和燕國、楚國之間的關係,促成合縱,謀取大局。
趙國使者見了燕王,說明了來意,燕王問計於群臣,太子傅鞠武道:
“大王不可接受趙國的城池而伐秦!我燕國剛剛與秦交好,太子仍在秦國為質,豈能出爾反爾?趙偃乃趨利善變之輩,幾番伐燕,今又來獻城,只因虎狼在側耳!”
“卿所言不錯,寡人亦有此意!”燕王道。
“趙偃小人,貪圖小利,不顧大局,因而與我燕國交惡!昔日安平君田單兵至下都而止步,正因山東諸國唯有合縱才能與秦相抗!今秦獨霸天下,遠交而近攻,矢志東出,我王宜以德報怨,加入合縱,方為上策!”燕國大將樂間道,樂間是樂毅的兒子,被封為昌國君。
“丞相以為如何?”燕王遂問丞相將渠道。
“昔日秦之應侯遠交而近攻,致使齊國多年以來偏安一方,不思進取!今秦聯燕、楚而和齊,志在三晉,三晉若亡,我燕國與齊楚焉能善存?聽聞太子與秦王交厚,今雖伐秦,想必太子無性命之憂!大王若顧及太子,可想辦法先召回太子,而後合縱伐秦!”將渠道。
燕王喜猶豫不決,遂對趙國使者道:
“貴使且先歸趙,寡人與群臣再仔細商議一番,不久就回復趙王!”
趙王倡議伐秦之事傳到了秦國,秦國間子又探得趙國贈以城池,換取燕國伐秦,訊息很快傳到了秦王嬴政耳中,嬴政找到太子丹道:
“丹兄素有振興燕國之志,如今機會來了,丹兄切莫錯過良機!”
“父王聽信臣下之言,置丹於不顧,丹雖未太子,實為棄子,何談振興燕國?”姬丹灰心道。
“今趙王主張合縱,必傾舉國之兵伐秦,此乃燕國痛擊趙國的大好機會!只要丹兄依寡人之計,秦國和燕國定能合力滅趙,果真滅了趙國,邯鄲以西歸燕,邯鄲以東歸秦,豈不皆大歡喜?”嬴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