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永遠都是認識事物最有效的方式,從病疫發生到現在,從最初的惶恐無措,到現在,眾人已經能以比較平靜的心態去面對了。
治療方案也都更新到了第六版了。
其實到現在,治療方案就已經相當成熟了。大家對疾病和處方的有效程度也有了一個具體的瞭解。
中醫也是如此,從最先的多種方案到現在一步步精簡。在第六版的方案當中,中醫特別推薦了“清肺排毒湯”。
這可以說是新的治療方案,也可以說是非常古老的方案了。這個處方里面化裁了四個古方,分別是麻杏石甘湯,射干麻黃湯,小柴胡湯,五苓散。
雖然時代再變,社會在變,疾病也在不停地發生變化。但生於天地自然的人類,卻還是那個人類。從古至今,皆是如此。
儘管這個疾病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病毒,但中醫仍然可以用幾千年前的古方來治癒現代從未出現過的病毒,這便是中醫最大的價值所在。
中醫考慮的是人與天地自然的關係。
中醫的境界有四種,一種是辨病名治病,典型的就是糖尿病專用方,高血壓專用方,頭痛專用方,痛經專用之類的,都是照著西醫病名開的對應藥方。
當然了,我不是否認病名的價值。所有的病名都是對這一型別的病證的總結,給後來人用藥的參考,價值當然是非常大的。
但是不可以非常偏執地辨病治療,尤其是西醫病名,這是中醫是兩碼事。哪怕是中醫自己的病名,有些時候也沒必要過分的深究,一切是證為主。
所以這裡就涉及到了中醫的第二個境界了,辨證論治,能到這個境界的,基本上都是很成熟的醫生了,能獨擋一面了。
第三個境界就是要能認識天地自然和人的關係,要學會五運六氣,四時節氣,還有人的體質不同。這也就是蒲老常說的必先歲氣,毋伐天和。
曾經就有這麼一個醫案,一個病人受風寒感冒,然後去找醫生治病,開了荊芥防風等藥,開了七劑。
吃到第四劑的時候,病人突然出現了口鼻乾燥的症狀。病人又來求醫,自言前三劑效果不錯,何以第四劑時卻出現了不良症狀。
醫者反覆分析後,才知道是病人吃到第四劑的時候,正好是立秋,季節變了,環境也就變了,人自然也會受到影響。
後,醫者在原方中加入了養陰潤燥的藥物,病人的症狀隨即就消失了。這就是人與天地自然的緊密聯絡,高明的醫者必須要提前就考慮到這一點。
最後一重境界是治未病,上工治未病,治萌芽。其實這個裡面才是水分才是最大的,儘管這個境界最高,但是太難以見效果了。
這是最吃功夫,也是最難見成果的。
你說治未病,那人家以後是不是可以都不生病了?那人家要是生病了,怎麼說,是不是你的治未病不行?
所以這裡面的貓膩就很大,沒有任何一種醫術能保證一個人絕對不生病的。腫瘤科主任死在腫瘤手上的,也有不少。
天天治未病的中醫,最後死在疾病身上的也有很多。就像張院士這次生病,就有很多人吐槽,你不是天天宣傳治未病嗎,怎麼還把自己給弄成膽囊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