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問縣這邊最終的計劃制定下來了。
當然了,這也離不開領導的支援,省裡本來就有想要把問縣作為中醫發展的一個試點,之前只是苦於人才太少,現在來了這麼多高手了。
完全試點可以大搞一場了,許陽也選了一批好手下來,一共三十人,人不是特別多,但這數量也不算少了。
許陽也不是全要的水平高的,他還是仔細地挑選了一下,首重人品和理想,當然了,這三十人水平也不算弱。
而且是許陽親自把關的,完全沒有渾水摸魚或者託關係進來的,每個人都是有真本事的。
這些人裡像孫子易這樣出色的有省級專家水平的中醫,都有三個。市級專家水平的有十個,剩下的也全不弱,最次的也跟鍾華差不多水平。
而且各個門類和科室的都有。
原先的問縣中醫院其實只是個小醫院,所謂中醫院只是個名字,沒幾個中醫的,中醫的科室也只有一箇中醫內科,儘管杜月明使勁折騰,可還是沒能弄出多大花頭。
畢竟是基層中醫院,又是比較偏遠的小縣城,有本事的也不願意來,他們這裡也沒有名家坐鎮,也吸引不了慕名跟師學醫的青年中醫。
所以一直很難發展,杜月明也是勉力維持,後來搭建了名醫館,請來了何教授,可是何教授也是每週就過來坐診一天,雖說也會教導這些小中醫,可這對於改變縣中醫院的現狀作用不大。
一直到許陽的橫空出世。
杜月明總算押對了寶,以大魄力去爭取領導和醫院的支援,牽頭辦了學術中心,後來屢次建功,逐漸名氣遠播,才有了今天這樣的大好局面。
一下子來了這麼多醫生,就沒有往中醫院的老院區裡面塞了,反而是給他們安排到了原來縣醫院的地盤。
現在縣醫院已經搬到新城那邊去了,老的縣醫院還在老城,他們也正在考慮這個院區要怎麼處理呢?
得了,現在上級批准下來,給問縣中醫院用了,直接給配了一個新院區了,一個小小的縣裡基層中醫院居然有兩個院區,這在全國都是一件稀奇的事情。
可誰讓人家實力在這兒呢。
新的院區只留給了中醫使用,因為這個就是省裡批准下來的試點。
各個中醫科室的骨幹也都搭建起來了,這次來的人不多,但個個都是能獨當一面的,都是能派上用場的。
一個醫院,除了醫生之外,護士也是很重要的,而且是離不開的。中醫也是如此,不禁要有能治病的中醫,也要有能懂中醫的護士。
這個是目前急缺的,杜月明也在幫許陽折騰人手去。
還有一批普通的住院醫生,杜月明也在緊急招募。院區的各種組織架構是很多的,單單的醫術高手,能撐起小診所,但絕對無法撐起一個醫院。
杜月明這段時間也給忙壞了,他也打算招收一批有志青年,一個是完善人才培養制度,另外也還有很多活兒等著他們幹呢。
除了這些,他又緊急採購一批醫療器械,中醫治病當然是講究簡便廉驗呢,但是在遇上危急重症的時候,很多現在醫學的裝置是能發揮極大作用的,優勢是非常大的。
所以千萬不能因噎廢食,該用的時候一定要用,先把命吊住了,還是有很大機會把人給救下來的。
這邊是純中醫的試點,沒有搞中西醫配合治療,更沒有搞什麼中西醫結合。但是老院區那邊是一直在搞中西醫配合的,而且接下來會一直搞。
兩個地方,兩個方案,但是並沒有弄成涇渭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