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曾雲:夫脈者,醫之大業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為醫哉?
《內經》也雲:能合色脈,可以萬全。
所以真正的臨床高手,都是以脈診為根本的,然後參考其他幾診的結論,相互印證,四診合參,辯證論治。
吳鞠通曾雲:“四診之法,唯脈最難,亦為脈最可憑也。”
脈診是最難掌握的,但也是中醫診斷之法裡面最核心的依據。
而梁老就是一個不用病家開口,就知病情根由的真中醫。
能學習大名鼎鼎的梁氏脈診法,儘管是基礎,但許陽的內心也還是很激動的。
梁老開始教授許陽診脈,他先讓許陽在工具人身上診治一番,一上手,梁老就忍不住搖頭:“你的基礎太差了。”
許陽露出了一絲尷尬之色,他脈診基礎是在學校裡打的,那能有啥基礎。後來在系統裡的那些年跟著錢老慢慢學習,脈診也漸漸掌握了。
到現在來說,治病勉強能用,四診合參之下,也極少會誤診,憑的不是自己指下功夫的高超,而是自己足夠謹慎和細心。
不過就他這兩下子,在不用病家開口,就知來龍去脈的梁老面前,就顯得很不夠瞧了。
梁老微微一笑,寬慰道:“不用著急,我們有的是時間,基礎可以慢慢打。梁氏脈診法,沒有別的秘密,唯一的秘密就是基礎。”
“你的基礎打的能有多牢,你將來脈診的成就就能有多高。這裡有最得天獨厚的環境,希望你能耐得住寂寞,能靜的下心來。”
“先從最基礎的開始吧,《難經》雲: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
“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舉指來疾者,腎部也。”
“要想學脈診,必須要從學沾豆子開始,指下的力度只要控制準確,診斷脈象的時候心中就有數了。”
“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於身。”
“一呼一吸之間,脈行六寸。只要你有足夠精準的指力,再學會判斷計算呼吸脈行之法,診一個周天下來,患者身上有何疾病,自然指下顯然,心中有數。所以診脈需要細緻,可不能像有些醫生那樣粗粗診完脈象就好了。粗粗診完,自然用時很短,可要細緻了,時間就長了。”
“說來簡單,做起來可相當不易。梁氏脈診法,是以《難經》脈診法為依據的。你記住,千萬不要輕視古中醫的四大經典,因為那才是中醫真正的根本。”
“這次教你的是基礎課程,我只會教你最基礎的東西,不教如何辨別脈證。教你有三,一是練習指力;二是判斷脈行之法;三是掌握四季平脈。”
“先從練習指力開始吧。”梁老話音落下,這桌子上便出現了一把顆粒勻稱的豆子,還有一個天平秤。
梁老放了三顆豆子在天平另外一端,示意許陽用手指壓另外一端,他笑了笑道:“現在這種儀器倒是便捷,我們以前可全是沾著豆子學的,可殊為不易。”
許陽吐出一口氣,這堂課他學的是基礎,想達到梁老那種斷脈如神的境界是不可能的,但只要基礎打得足夠牢靠,那他脈診的水平就會大幅提升。
以後在診治病人的時候,誤診的機率就會小太多了。須知,行醫者,最怕的就是誤診啊!
許陽平心靜氣,伸出手指輕輕按了上去,可卻極難達到真正的平衡。這一刻,許陽才發現對身體力道的精準掌控居然這麼難。
他問:“梁老師,冒昧問一句,您學沾豆子用了多久?”
梁老微微一笑,道:“單練沾豆子就用了三年,而鞏固則用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