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人比較爽快,回答說立即能夠組織三個營部隊趕來支援英倫三島。就連運輸這些部隊的船隻已經護航艦隊,他們都能一併承包了。
不過,這三個營規模的援軍,估計有沒有作用都不大。
但是本著聊勝於無的想法,丘吉爾還是硬著頭皮忍住沒發火,接受了加拿大政府這假惺惺的三個營援兵。
至於紐西蘭人,他們原本就沒有多少部隊,想要等到他們準備出一支大部隊趕來救援,估計也不怎麼現實。
剩下的那些小邦小國小部落,不是根本就沒有武裝,就是周圍強敵環伺,連自保都有問題,更別提什麼出兵幫助英國來對抗德國了。
這一圈下來,唯一做出有效的實質性反應的,就只有澳大利亞人了。
澳大利亞這個地理位置無比優越的亞洲版“天選之國”,就類似於美國一樣,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防禦優勢。
雖說澳大利亞的陸軍,比起美國的30萬陸軍還要廢物。
可是,遠離大陸,交通不便,運輸困難,孤懸海外,這一系列的地理劣勢,在戰爭中,居然成為了澳大利亞自保的超級優勢。
仗著周邊的島鏈與海洋為依仗的隔絕,澳大利亞歲進攻不足,可防守綽綽有餘。
可能是吃飽了就會撐得沒幹,安全有了絕對保障就老想著乾點大事。
於是,自認為本土防禦固若金湯的澳大利亞,大義凜然的為英聯邦宗主國提供了2個步兵師,可謂是出兵勤王的英聯邦模範代表。
但事實上,大英帝國卻早已經搖搖欲墜,英聯邦也逐漸變成了一個鬆散的聯盟。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勢力遭到削弱,各殖民地人民紛紛要求獨立,興起民族解放運動,本土與自治領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加劇,殖民體系漸趨瓦解。
為挽救頹勢,英國被迫承認自治領在內政外交方面獲得獨立。自治領與宗主國以“共同忠於國王”而組成英聯邦,雙方權利平等,互不隸屬。
英聯邦不是一個國家,也沒有中央政府。
英國的國王也只是英聯邦名義上的元首,與德國元首萊因哈特不同,英國的國王元首,無權干涉其他成員國內政外交。
英聯邦不設權力機構,英國和各成員國也只是互派高階專員,代表大使級外交關係。
雖然英國在其“帝國日”的宣傳口號是:“一個國王、一面旗幟、一支軍隊、一個帝國。”
可是,這個帝國是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愛爾蘭、紐芬蘭六個白人自治領和大不列顛廣闊的殖民地。
彼時的帝國,找已經不是從前的那個帝國!
而後來的《威斯敏斯特法》,使得自治領在內政自由的基礎上,進一步獲得了外交上的完全平等。
英帝國也隨之實質性地轉變成為英聯邦。